科技赋能与全域体验引领怀化山地旅游新未来
——专访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佘瞿成 王洁
(何亚非在接受采访。全媒体记者 吴涛 摄)
相约三湘四水,共赴福地怀化。9月17日,第五届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就怀化山地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及入境游等议题接受记者采访,深入剖析怀化山地旅游的资源优势与发展路径,强调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标准建设及全域体验打造,推动怀化从单一观光模式向多元化、高品质山地旅游目的地转变,并借助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平台,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入境游吸引力。
“怀化是山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山地在怀化面积占比很大。如何把山地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这是我们要做的文章。”何亚非充分肯定怀化发展山地旅游的天然优势,他指出,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何亚非认为,当前时代已从“互联网+”迈向“AI+”,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在山地旅游上加上AI赋能、科技赋能,无论是导览、场景,还是文化IP的应用,都可以实现。”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游客体验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同时,他提出可以对怀化现有的旧厂房、村落进行改造升级,加入新的元素,利用文化IP和科技的作用,改造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打卡点,变成年轻学子旅游+研学的地方,也可以变成老年人康养+山地旅游的平台。
谈到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与湖南的文旅深度合作,何亚非充满信心。他表示,作为中国创立的国际组织,联盟拥有来自32个国家的200个会员,网络平台大,人脉资源广,技术经验丰富。“从投融资角度讲,我们可以给怀化的文旅项目、产业提供投融资的渠道。第二个是提供专业的标准和标准化的建议。我们目前已经建设了国际山地徒步的标准体系,准备找一些地方做示范基地。如果怀化符合这个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帮怀化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徒步路线。”何亚非还表示,在建设徒步路线不可或缺的救援体系方面,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也有国际标准,在救援体系建设、救援人员培训方面,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也可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怀化进行救援体系建设。
何亚非介绍,未来的山地旅游应是“立体的——起码是三维立体空间的全域性旅游”,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侧面看,都是一个旅游点,都有文化体验和新的旅游体验。要突破单一的观光模式,从单一的观光到全域沉浸式的体验,注重空间立体开发。
“山地旅游的特点是,各地方居住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哪怕只是翻过一座山,特色也不同。”他以湖南的辣椒炒肉为例,“每一个地方的辣椒炒肉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所以单从饮食来说,就能体现全域旅游里的特色,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特点不一样,这就是全域的体现。”
此外,他还指出空间立体开发的重要性。“过去我们更多注重‘坐大巴车到某地、下来看一看、吃一顿饭或走一走’的模式,现在很多项目,包括体育项目、极限运动,都是利用空间资源的,比如滑翔伞、索道等,我们在开发时肯定要考虑低空经济,走立体开发的路子。”
在入境游方面,何亚非认为,首要任务是将怀化打造成符合国际标准体系的文旅项目。只有夯实基础,提升服务品质与国际接轨,才能吸引国际游客。“徒步不是简单拿个拐棍、穿好衣服就可以,路线必须符合国际标准,要有休息站、医疗站、导游等。”他以徒步旅游为例,“建立起国际标准体系后,我们联盟可以利用所有国际交流平台,帮助怀化增加入境人数。”何亚非表示,联盟将充分发挥其国际影响力,为怀化文旅“走出去”搭建桥梁,提升怀化山地旅游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助力怀化将丰富的山地资源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山地旅游新胜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