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济南,你最先想到什么?
是趵突泉翻腾的三股水,是大明湖旁的夏雨荷传说,还是老舍笔下“温晴” 的冬天?
但无论思绪如何蔓延,最终都会绕回一个词——“泉城”。
放眼全国,也有别的城市拥有几处名泉,可偏偏只有济南,能让“泉城” 这个名号刻进城市骨血,成了无论谁提起都不会混淆的专属标签。
这背后,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一汪泉水与一座城,跨越千年的相互成就。
“泉城”为何能成为济南的代称,这是千年光阴里泉水与城共生共荣的必然,是自然馈赠与人文匠心交织出的独特答案。
一、这名号,是千年时光“熬”出来的
“泉城”成为济南的代称,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历经千年筛选、沉淀后的必然。
早在《春秋》里,济南的泉就有了记载——“鲁桓公会齐侯于泺”,这里的“泺”,便是趵突泉的前身。后来北魏郦道元引《诗经》称它 “槛泉”,唐宋百姓见它喷得猛,喊它“爆流泉”,可这些名字,都没能扛住时间的考验。
直到北宋熙宁年间,曾巩任齐州知州,才算给这口泉定了“千年名分”。他听当地人说泉水喷涌像 “卜嘟卜嘟” 的声响,便取“跳跃奔突” 之意,定名“趵突泉”。清代《趵突泉志》直言:“曾公之命名,传神绝妙,千古不朽”,这名字一叫,就是上千年。
而“泉城”作为济南的雅号,最早能追溯到宋代。北宋文豪苏辙告老后,曾在诗里提过想把济南当隐居地,还称这里为“泉城”,可惜当时他的作品被禁,这名号没能传开。直到明代,《永乐大典》编纂者之一王恭写下《暮春赠别方陈二公游泉城》,“泉城” 才正式与济南绑定,有了书面上的 “身份证明”。
真正让“泉城”家喻户晓的,是近代两件事。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陈毅在给许世友的亲笔赠诗中,明确定调“济南就是泉城”;1965年,济南把多条老街合并改名为“泉城路”—— 从此,“泉城”不再是纸上的雅号,成了市民脚下的路、眼里的招牌,彻底成了济南走哪儿带哪儿的“身份证”。
二、这地理,是大自然“偏宠” 的奇迹
北方多干燥,可济南偏偏被大自然偏爱,成了拥有超1000 处天然泉水的“千泉之城”。这不是巧合,而是老天爷给济南的“地理开挂”。
早在近千年前,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就为了摸清泉源,多次深入南部山区实地探测,最终在《齐州二堂记》里写下结论:济南的泉水,是南山区的水下渗潜流到市区,才冒出来成泉的。这个论断,比现代水文地质学的证实早了近千年,可见古人的智慧有多惊人。
放到现在,科学解释更清晰:济南南边是泰山余脉,北边是坚硬的岩石层。下雨天,山里的水渗进地下,顺着岩层缝隙往北流,到了济南城区,被北边的硬岩层“拦住去路”,没地方走,就顺着地下裂缝冒出来,成了一眼眼泉。
简单说,就是南边“喂水”、北边“拦路”,地下水只好“破土而出”。这种特殊地质,让济南成了世界罕见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别的北方城市盼着下雨,济南却能把雨水藏进地下,变成常年 18℃的清泉 —— 冬天不结冰、还冒热气,夏天凉丝丝、堪比天然空调。这样的 “自然奇迹”,全中国找不出第二处。
三、这生活,是济南人“泡”在泉里的日常
在济南,泉水从不是“只可远观”的景观,而是刻进柴米油盐的日常。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不是文学夸张,是真真切切的济南模样。
住在泉边的老人,家里总堆着大大小小的水壶水桶。不管酷暑严寒,每周都要抽一天去黑虎泉打水,够喝一周——喝茶要用泉水,煮粥要用泉水,连洗菜都觉得泉水洗得更干净。就算离泉群远,济南人也忘不了这口泉。
冬天的济南更有意思。护城河边的泉水浴场,从来都是热闹的——18℃的泉水不结冰,冬泳不再是挑战寒冷的勇气秀,而是泡在恒温清泉里的温暖享受。
对济南人来说,泉不是景点,是解渴的水、是做饭的鲜、是闲时的乐子,是从小到大都改不了的生活习惯。
四、这文化,是帝王文人都“折腰”的底蕴
济南的泉,早就成了自带流量的“文化打卡地”,连康雍乾三代帝王,都为它动了心。
康熙南巡到济南,喝了珍珠泉的水,写下“一泓清浅漾珠圆”,还在序里说“济南多名泉,趵突珍珠二泉为最”;雍正跟着父亲的韵脚写诗,夸泉水“温然乳液通灵脉”;乾隆更直接,喝了趵突泉水后,当场把随身带的玉泉水换成趵突泉,等于把“天下第一泉”的美誉,亲手封给了济南。
文人墨客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把泉写进了骨子里。赵孟頫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把趵突泉的气势写活了;曾巩在《趵突泉》里记“滋荣冬茹湿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在《西湖纳凉》里吟“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把济南的泉韵荷风凝成了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说,泉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温情的笔,给泉水添了人文的温度。
这些文字、这些故事,让泉水不再只是水,成了济南的文化符号,成了代代相传的精神底蕴。
五、这守护,是济南人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泉水是济南的命脉,所以保泉护泉,成了济南人刻在DNA 里的事。为了护住这口泉,济南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封停私人自备井,不准乱抽水;引黄河水补源,修水库存水,治理河道让雨水多渗进地下;2005年就出台《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划了四条 “生态红线”,在泉水补给区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
就连修地铁这种大事,济南都要先给泉水“让路”—— 遇到泉水敏感区,要么绕路,要么抬高标准,绝不能伤了泉道。
在济南,保泉从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是家家户户都挂在心上的事。因为济南人都懂:护住了泉,就是护住了济南的根,护住了济南的魂。
六、这未来,是泉水“活”出新精彩的故事
今天的济南,没让泉水只停留在过去,而是让它“活”出了新的精彩。
今年盛夏,5000 架无人机在大明湖上空拼出泉水的模样,济南国际泉水节如约而至 ——这是泉水节首次冠以“国际” 二字,意味着济南正以泉为媒,敞开怀抱与世界对话,把泉文化送到更远的地方。
更让人期待的是,济南正在为泉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想让这千年泉脉被更多人看见、记住。“天下泉城”“泉水人家”等品牌的打造,也把泉水和旅游、文化、生活绑在一起,让泉城不再只是“有水的城”,而是“有故事的城”。
有人说,济南是“被泉水泡大的城市”。
从《春秋》里的“泺”,到今天的“泉城”,这口泉流了千年,流进了济南的街巷,流进了济南人的生活,也流成了济南最独特的名片。
来济南,别只盯着趵突泉的三股水。
不妨找个老茶馆,喝一碗泉水大碗茶,听老人讲两句护泉的故事。那时候你就会懂:为什么“泉城” 只能是济南——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名号,是泉水与城市、与人心,千年不散的羁绊。 (来源:趵突视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