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呼和浩特文博场馆迎来客流高峰,经文化大咖的陆续打卡推荐,昭君博物院、丰州故城博物馆等场馆凭借创新的展示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别样出圈”,通过科技赋能与内容创新,让北疆文化在游客心中落地生根,成为首府文化传播的鲜活窗口。
“这里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仿佛亲眼见证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场景。”来自广东的游客赵佳慧站在昭君博物院的甬道旁,目不转睛地观看完《昭君出塞》主题巡演后由
2衷赞叹。作为青城最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昭君文化承载着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而昭君博物院正通过多元形式让这份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每日开馆后,精心编排的巡演便在游客必经之路拉开帷幕。演员们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将昭君和亲促进各民族交融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灵动的表演不仅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更点燃了大家探寻北疆文化的热情。“早就听说‘昭君出塞’的故事,这次实地参观不仅看到了珍贵文物,更通过表演读懂了背后的文化内涵,确实不虚此行。”赵佳慧的感受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声。
如何让无形的文化精神通过有形载体传递给观众,是昭君博物院持续探索的课题。除了全天多点位的主题巡演,场馆还创新展览模式,将常设展览与原创临时展览有机结合,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打破文物与观众的隔阂。“我们在展馆中导入了AI和AR智能体,游客只需用手机扫码,就能看到文物‘活起来’、年画人物‘走出来’的生动效果。”昭君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赵明明介绍,科技手段的应用让古老文物摆脱了“静态展示”的局限,变得可感可触。
从昭君文化延伸至北疆文化的历史长卷,丰州故城博物馆以另一种方式讲述着青城的过往。馆旁矗立的万部华严经塔承载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记忆,如今在科技加持下,这座千年古塔的故事被重新解码。
一踏入场馆,宽达5米的互动大屏便吸引了游客的目光。点击屏幕上的AR图像,便能“走进”塔身内部一探究竟;站在裸眼5D大屏前,丰州故城从兴盛到演变为现代呼和浩特的历史进程在眼前飞速流转。“这些多媒体设备太实用了,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通过互动真切了解到历史的变迁。”丰州故城博物馆社教员宁宇佳表示,场馆希望通过游戏化的体验让游客记住历史,更好地读懂丰州故城所蕴含的贸易包容与文化互鉴精神。
文博场馆的创新实践,离不开首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呼和浩特将博物馆作为北疆文化品牌创建的核心载体,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收藏力度。《呼和浩特博物院馆藏文物集萃》的编纂出版,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从654件(套)院藏珍贵文物中精选280件(套)代表性文物,全方位梳理城市文脉,展现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厚度。
从昭君博物院的AR文物互动到丰州故城博物馆的5D历史展演,从主题巡演的文化叙事到文物典籍的系统梳理,呼和浩特正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北疆文化走出场馆、走进生活。当古老文脉遇上现代科技,当历史故事融入互动体验,青城的文博场馆不仅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文化地标”,更成为北疆文化润泽万家的“传播枢纽”。在文化资源持续挖掘与展示形式不断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北疆文化正以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青城的千年故事。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丨编辑:张英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韩舒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