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唤醒柳林记忆——天津城投‘城市更新’系列之柳林片区历史文化展”活动在创意之城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览通过深度融合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旨在推动片区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发展进程,共同见证柳林片区的华丽转身。本次活动不仅让观展者在珍贵史料中重拾柳林过往,更能直观感受创意之城如何以大盘之力赋能片区焕新。
时光留影 物语柳林:深挖片区人文底蕴
展览以柳林片区“历史文化、二疗建筑、新旧对比”三大板块为核心,系统梳理并呈现该片区的变迁与更新。展览中,一件件沉淀岁月的老物件无声串联起“二疗”跨越半个世纪的民生记忆与奋斗历程。展览中,老式家具、二八大杠自行车、老照片……一件件沉淀岁月的老物件无声串联起“二疗”跨越半个世纪的民生记忆与奋斗历程。回溯柳林片区的发展历程,1937年,天津造纸厂在此兴建,这一举措加速该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此后各类工厂与学校相继诞生,“津纸”“柳林船厂”等知名工业品牌也应运而生,民族工业依托这里的河流资源逐渐兴起,为片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厚的工业色彩。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老物件跃升为文化的生动载体,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唤醒集体记忆,成为联系市民情感、可参与、可共享、可传承的文化纽带。33块展板让参观者充分了解了“二疗”建筑群的建筑特色、修缮过程以及未来规划,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柳林片区的时代变迁。展区内,一位老住户在一张泛黄的疗养院老照片前驻足良久。“这是我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啊。”他指着展板上照片,“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现在这里变得这么好。”
盘活闲置 破茧重生:历史建筑时代新生
紧承历史文脉,展览详细展示了“二疗”从1956年建院至今的历史脉络,包括各个时期的功能转变:从劳模疗养胜地,到如今的创意产业中心。始建于1956年的第二工人疗养院,由建筑师阎子亨、陈淑琴设计,曾是劳模休养胜地。随着时代变迁,“二疗”逐渐陷入沉寂。2013年,其旧址被列入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城更公司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对其进行了精心修缮与活化利用,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用起来”,使市民“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
2024年11月,这座历史建筑以“创意之城产业运营服务中心”的新身份重归公众视野。它不仅成为创业者的梦想舞台,也是市民的文化客厅。青砖灰瓦的传统风貌与三创基地的集装箱建筑群形成有趣对话,工业美学与历史痕迹交融;百年槐树下,艺术市集、露营帐篷与露天音乐会相映成趣,使其迅速成为新晋文化地标。
业态聚合 市民共享:培育发展新动能
文化艺术中心已将二疗庭院与绿茵草坪对外开放,并成功举办五一市集、非遗文化艺术展、主题摄影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品牌展示的绝佳窗口,更让城市更新的成果惠及更多市民,让参与者在休闲娱乐中直观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商户与游客、艺术工作者与市民在此相遇、交流,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24小时生活圈”。
毗邻而建的现代集装箱建筑群,为初创企业和潮流业态提供了低成本、高活力的生长空间,形成了新旧建筑肌理有趣碰撞、和谐共生的独特城市风貌。目前,已有多家优质产业主体签约入驻。未来,将持续通过产业沙龙、主题论坛、政企联动和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构建“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生态”的新发展格局,为集聚产业资源、打造产业IP奠定坚实基础。
一段段口述记忆,一件件岁月旧物,一张张斑驳影像,共同编织出柳林深厚而温暖的人文图景。本次展览系统呈现了柳林片区城市更新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展示天津城投集团在历史建筑活化、产业功能重塑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效。以此为起点,城更公司将持续挖掘历史文化与建筑文化内涵,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引入文创产业资源,积极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区域文化名片。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历史为根、以文化为脉、以创新为翼,在保护与焕新之间,书写更多“城”事新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