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们依旧背起行囊,带着对世界的向往走向远方:从日本的樱花国度到西班牙的热情街巷,从美国的繁华都市到瑞士的静谧湖畔;我们驻足于埃菲尔铁塔的浪漫光影下,乘舟体验剑桥泛舟的悠然惬意,凝望荷兰风车的转动韵律,探寻新加坡组屋文化的独特魅力,光华MBAer的脚步始终在世界版图上不断蔓延。
美国-西雅图
Al and Digitalization
点击阅读
如果让我形容西雅图,它就像一曲舒缓的民谣。这座城市常年被雨水笼罩,却总能用咖啡的香气和人们的笑容,驱散阴雨带来的阴霾。作为一座接连诞生了波音、星巴克、微软、亚马逊等全球巨头企业的城市,西雅图很好地完成了历史锚点、人才与资本、制度与文化、城市空间的复合驱动,在不同产业周期中持续跃迁。我的国际商务访学生活主要在华盛顿大学度过,这所坐落在普吉特湾畔的高校,既有顶尖的学术实力,又有着令人沉醉的自然风景。据说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校园里的 “樱花大道” 会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而秋日的银杏叶则会把广场染成一片金黄。不过我们访学的季节是夏末秋初,没有樱花也没有银杏叶,收获的是满目绿色的别样景致。
新加坡
Deep Dive into Southeast Asia
点击阅读
当飞机穿越云层,新加坡这座“狮城”的轮廓在舷窗外铺展。海水环抱的陆地间,摩天楼与热带绿植交错,像一块被南洋阳光浸润的翡翠。这是一场北大光华MBA师生与南洋水土的约定,带着对经济创新与人文交融的探问,我们奔赴而来。从樟宜机场迈出脚步的瞬间,湿热的风裹挟着熟悉的气息:中文标识与英文、马来文并列,福建茶饼的清甜与马来椰糖的醇厚在空气中交织。这是新加坡递来的第一张名片,它将用五天的时间,向我们诉说地理、人文与经济的共生故事。
法国-巴黎
Luxury Management & Art Investment
点击阅读
塞纳河的波光映着埃菲尔铁塔的金色光芒,奥斯曼建筑的石墙静默诉说着百年风华。在这个八月,我们前往法国ESSEC高等商学院,开启一场关于奢侈品本质的探索之旅。这场以学习为核心的旅程,没有华丽的噱头,却在扎实的体验中,让我们对 “知识” 与 “匠心” 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瑞士-苏黎世
Swiss Excellence: Made in Switzerland
点击阅读
在欧洲的腹地,或许有不少国家让你心生好奇,但只有一个能把 “先天约束” 活成 “独特优势”,那么它一定是瑞士。这片60%国土被阿尔卑斯山脉切割、矿产资源近乎为零、可耕地不足10%的土地,却凭着人类面对限制时迸发的创造力,将高山化作旅游金矿,将资源匮乏倒逼出精密机械、高端腕表等优势产业,更用多语言的多元属性赋能企业行销全球。
2025年的8月,我们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光华MBA访学之旅。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跟着教授拆解 “瑞士制造” 的核心密码——从制度韧性到 “创新铁三角”,更深入Sonova、Schindler、OMEGA三家行业巨擘实地探访,亲身感受精密科技与人文关怀的交响,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探寻 “把限制变优势” 的深层逻辑。
葡萄牙-里斯本
The Wine and Cork Industries in Portugal
点击阅读
在这片被大西洋亲吻的土地上,葡萄藤蜿蜒成诗。葡萄牙,这个珍藏了250余个葡萄品种的国度,犹如一位酿酒诗人,用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谱写醉人篇章。地壳运动在这里形成多样的地势,冷暖气流在此邂逅,从杜罗河谷到阿兰特茹平原,不同的地质和气候造就了31个风格各异的法定葡萄酒产区。早在1756年,葡萄牙人就以超前的智慧建立了葡萄酒分级制度,而他们独特的混酿技艺,更让每一滴琼浆都凝聚着大地的风味。
荷兰-鹿特丹
Leading Positive Change: The Dutch Way
点击阅读
2025年8月,我们踏入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RSM),开启了一段为期一周的访学旅程。鹿特丹,这座坐拥欧洲最大港口的现代化都市,不仅是国际贸易与交通的枢纽,更是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实验场。运河与高楼相映,风车与光伏共生,城市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课堂上,我们探讨跨文化理解、系统思维与创新发展;课堂外,我们走进FloatingFarm、EOSTA、NXP、Lightyear等企业,近距离感受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实践。在这片水天相接的土地上,我看见了理念如何落地为行动,也在思维与文化的交汇中获得了新的启发。
英国-剑桥
British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
点击阅读
八月的风掠过英吉利海峡,裹挟着大西洋的湿润与欧洲大陆的余温,轻轻掀开康河的晨雾。当北大光华MBA的学子们站在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门前时,一场横跨千年文脉与未来浪潮的对话,正随康河的涟漪悄然铺展。
若要读懂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不妨先将时针拨回更久远的刻度——从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主导”模式到牛津、剑桥的“学院制”传统,欧洲学术脉络始终与文明进程同频共振。英国的文化基因里,既有莎士比亚戏剧的浪漫主义,也沉淀着工业革命的理性精神;既保留着君主制的传统仪式,更孕育出光荣革命的宪政智慧。而剑桥,这座成立于1209年,诞生过121位诺贝尔奖得主、15位英国首相的学术圣殿,恰似一份卷轴,记录着欧洲文明从“信仰时代”到“科学时代”的璀璨旅程。
日本-东京
Japan's Lost 30 Years
点击阅读
作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为期一周的早稻田大学国际商务方略项目。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和商业思维的碰撞。在东京的这几天里,我深深感受到了日本企业在经历"失去的30年"后,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这一周的专题课程,对我而言是一场既陌生又熟悉的精神旅行。陌生,是因为我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扩张的年代,对长期停滞缺乏体感;熟悉,则因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日本企业名字和工匠精神。与日本教授、同学们面对面剖析FANUC、Abenomics、机器人共融工作方式等议题时,我意识到所谓“失去的30年”并非简单的GDP曲线下滑,而是一场关于制度惯性、组织心智、领导力范式与社会契约的系统性拉锯战。它像一面多棱镜,把一束光拆成了无数彩带,每一条都折射着值得中国企业警醒的教训与值得中国年轻人珍惜的机遇。
西班牙-巴塞罗那
Entrepreneurship and Sports Management
点击阅读
“也许这世上有许多的城市令你心动,但只有一座令你疯狂,那么它一定是巴塞罗那。”
在欧洲的版图上,巴塞罗那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世界运动之都、欧洲初创企业中心和芯片设计中心。
2025年7月,我们在位于巴塞罗那的ESADE商学院参与了为期一周的访学。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们完成了一场知识与灵感的探索之旅,也收获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对“破坏式创新”的深刻认知,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全新理解。
教授洞见
张建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组织与战略系教授
在8月份这个西雅图最美的季节,与MBA同学共赴华盛顿大学,见证了“技术认知向管理能力跃迁”的珍贵旅程。从Foster课堂到波音、星巴克参访,同学们展现出超预期的商业敏感与深刻认知:大家不仅见识了美国 AI 在产业界的进展,更感受到 “技术为生活与生产赋能” 的内核。波音的 AI 精益生产守护工人舒适与效率,星巴克的 “绿点助手” 让咖啡师脱离文档繁琐,都体现了AI 成为 “连接技术潜力与人类需求的纽带”。同时,同学们的出色表现也帮助双方加深了理解,巩固了友谊,借用并改动对方教授用AI编写的歌词:Friendship Fostered,Heart Combined。
教授洞见
任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教授
环绕在湖泊、雪山、森林中的西雅图是一个多元的城市,有耳熟能详的巨头企业,也有丰富的人文、艺术与文化。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带着对人工智能商业深化的渴望与求知。访学课程围绕AI,从不同维度展开,包括AI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如何从战略视角理解AI并创造企业价值、组织中人与AI如何更好互动、AI时代下愈发重要的沟通技能。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在亚马逊AWS,企业向我们展示强大的技术实力赋能诸多场景与客户;在盖茨基金会,数以百亿的基金正在用于解决贫困、健康、教育等全球根本性问题。忙碌的学习和参访之余,同学们不忘为案例竞赛做准备,深夜的酒店大堂仍能看到他们学习的身影。最终,一个个精彩的商业设计和展示为本次学习划上完美的句号。我们在这迷人的8月尽情感受了西雅图的多元。一周是短暂的,带着收获与回味,每个人继续下一段旅程。
教授洞见
周黎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应用经济学系教授
这次我们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交流,围绕着“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这个主题,五天上课加企业参访,日程紧凑,收获满满。早稻田大学的教授从宏观经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本市场等角度解析日本为何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的深层原因及可能的出路,课程之余我们也参访了东京CIC、羽田未来实验室等地,见证了日本风险投资和人形机器人的最新发展。我们在学习交流中切身体会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不仅表现在停滞的GDP增长、生产率的下降以及公司治理的保守与封闭,更重要的还体现在错失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两轮最重要的技术变革浪潮;而这一切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日本经济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以建制者为中心”的体系——即注重长期关系和工匠精神、强调资质门槛、以大企业为中心、排斥颠覆式创新和年轻创业者的社会。中国应以日本为鉴,时刻保持经济和制度结构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拥抱技术变革浪潮,分享经济改革红利。
教授洞见
张闫龙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
从里斯本到巴塞罗那,两年间,我们深耕伊比利亚半岛,开辟了通向葡语世界和西语世界的桥梁。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ESADE访学团为因疫情未能参加国际访学项目的校友补上了这宝贵的一课,被校友们称为光华超强售后。在为期五天的学习中,大家领略了西班牙多彩的文化,了解了当地的科技和创新生态,以及感受了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在参访创新产业园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当地对于创新生态的培育和重视,以及大企业对创新系统中不同规模的伙伴的尊重和链接,这对已经出海,迫切希望融入当地经济系统的企业而言有重要的启示。此外,在大苏超的影响下,我也特别关注了西班牙足球运动与当地社区的链接,只有服务于社区,依赖于社区,成为社区身份构建的核心以及社区居民链接的纽带,这种运动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教授洞见
姜铠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
在荷兰语中,“Netherlands”意为“低地”。全国有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1953年,荷兰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洪灾,南部沿海地区超过4.7万座建筑被损毁,约10万人被迫撤离。这场灾难直接催生了举世闻名的“三角洲工程”—由大坝、闸门、堤坝和防风暴屏障组成的庞大防洪体系,至今守护着荷兰的安全。Erasmus大学所在的鹿特丹,也在二战期间经历了大面积轰炸,战后几乎是从废墟中重建。这些特殊的历史与环境,让荷兰,尤其是鹿特丹,对如何创造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执着。这也正是我们此次走进鹿特丹管理学院的两大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引领创新与变革。在为期五天的访学中,学员们不仅在课堂上深入学习,还走进两家专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以及两家聚焦芯片制造与为电动汽车提供太阳能外壳的科技公司。这些参访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看到多么尖端的技术或先进的管理实践,而在于切身观察到荷兰企业在持续创新上的执着与长远布局以及他们将环境挑战转化为创新动力的务实做法。
教授洞见
王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系副教授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与欧洲传统发达国家,葡萄牙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现代产业竞争力。本次里斯本访学聚焦其葡萄酒及软木产业链,为理解可持续发展与消费升级提供了独特视角。在中国经济转向消费驱动的背景下,葡萄牙以“非内卷化”的产业生态诠释了美好生活的供给逻辑,其经验对中国消费产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供给端:差异化竞争与可持续创新
葡萄牙依托全球最丰富的本土葡萄品种,专注风土特性塑造稀缺性,培育波特酒、绿酒等特色产品体系。例如杜罗河谷波特酒凭借片岩土壤与陡坡地形形成独特矿物风味,实现“重质轻量”(Value over Volume)的溢价模式。其软木产业更以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开创循环经济典范——栓皮栎林每9年采剥一次树皮而不伤及树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2)需求端:文化赋能消费体验
葡萄酒在葡萄牙是生活仪式感的载体:里斯本老城区的露天餐厅中,当地人通过“微醺品鉴”取代豪饮,强调风味层次与餐酒搭配, 创造出"慢生活"的消费体验。这种松弛的社交场景推动实体餐饮与酒庄旅游协同发展,吸引年均百万游客。数据显示,葡萄酒产业带动的旅游消费占GDP比重达3.2%,印证了体验经济的乘数效应。
(3)核心启示:风土(Terroir)即灵魂
此次参访最具启发性的是"Terroir"(风土)理念的实践——将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与产业深度结合,打破同质化竞争。它既是气候、土壤、地形的自然密码,更是产业跳出内卷的哲学:当消费回归对人本需求与地域文化的尊重,产品便能超越物理属性,成为情感容器。中国消费升级需借鉴此思维,深挖文化价值,绑定生活方式打造情感价值,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局。
教授洞见
刘晓蕾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金融学系教授
瑞士制造”不仅是标签,更是一种系统能力。此次访学,从课堂到企业参访,同学们完成了从“看见”到“拆解”再到“重构”的认知闭环。瑞士制造”的基因密码,从Sonova的精密听力科技到Omega的时间艺术,再到Schindler的智造算法,一路追问:何以卓越?答案是信任、精准与长期主义的共振。“瑞士制造”的基因密码,从Sonova的精密听力科技到Omega的时间艺术,再到Schindler的智造算法,一路追问:何以卓越?答案是信任、精准与长期主义的共振。用耐心资本支持硬科技,用可持续金融标准重塑产业链价值,用信任机制把工匠精神转化为可交易的信用资产。最终同学们通过案例成果交付,把“瑞士制造”内化为战略定力——做难而正确的事,让时间成为护城河。我们同时欣喜地看到,这些瑞士公司都在扩张中国市场,这凸显了中国市场的重要作用。相信未来瑞士与中国的合作会进一步加深。
教授洞见
张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市场营销学系教授
消费者购买的对象,早已超越了产品的功能本身,而是他们对一种生活状态的向往与期待。而产品作为这一向往的载体,将抽象的理想具象化,成为连接感情与现实的纽带。这中间唯一的桥梁就是品牌,是它让产品能传递超越功能的独特体验。ESSEC这次的课程涵盖了品牌塑造的全过程,带我们完整在真实的品牌中经历了这一将向往具象化的过程。整个课程向同学们系统性地展示了如何在每一次触达和每一个细节中塑造一个感知桥梁,让消费者把对美好的期待寄托于当下的体验中。
教授洞见
江亭儒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组织与战略系教授
此次率MBA同学与校友赴新加坡管理大学访学,收获丰厚。感谢SMU的精心安排:课程设计扎实,授课教授兼具学术深度与管理实务洞见,项目管理与行政服务细致周到。我们走访医疗、食品、农业等行业,与企业高管深入交流,同学们在理解新加坡产业生态的同时,更加思考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的路径与挑战。多位毕业校友的参与,让“一入光华门,一生光华人”的情谊更显可贵。此次访学既拓展视野、夯实知识,也凝聚光华力量,期盼与SMU持续深化合作、共赢发展。
教授洞见
徐信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金融学系教授
英国是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但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是世界上少有的在过去300多年间没有内战、也没有重大政治纷争的国家。而对于剑桥大学,大学与31个学院之间的治理架构同样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晰。但这并不妨碍剑桥大学成为全球最伟大的大学之一。剑桥大学是全球培养了最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也是全球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当然,剑桥大学也为英国乃至全球培养了大量的政治领袖。
一星期的访学非常短暂,学到的知识更是极其有限。但同学们更深的领悟了无论是一所大学还是一个国家,其持续的繁荣和进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由的抗争和对契约的敬畏。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
来源| 北大光华MBA项目
审阅| 塔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