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井,位于威宁县六桥街道葡泉路,因地下水形成天然喷泉,数分钟喷出串串葡萄状水珠而得名,也被称为“涌珠泉”、月亮泉,是威宁古城八景之一。
葡萄井与彝族始祖支嘎阿鲁的传说相关,支嘎阿鲁在威宁的活动轨迹众多,其中就有在葡萄井煮饭的说法。支嘎阿鲁是彝族的典型圣祖,对彝族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十分重大,这也为葡萄井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和历史底蕴。相传这里曾是明朝时期乌撒土司府所在地,曾经是由六进大堂、六个天井、一口泉井、一条腾龙、两对石狮、一座石牌坊和一座戏楼(山门)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到处飞檐翅角,随处都是石刻木雕,在威宁古建筑中首屈一指。后来随着土司制度的土崩瓦解,此地变成了涌珠寺。
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到1796年)在此修建“涌珠寺"。涌珠泉是地下水形成的天然喷泉,泉水汩汩,数分钟喷出串串葡萄状的水珠,蔚为奇观。泉长10米,宽7米,四角有1米高的石栏环绕,栏柱高1.3米,围栏石板内侧有人物浮雕,取材于《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月牙池距涌珠泉5 米由一龙形石雕暗道与泉相通,泉水从龙尾流向龙头,吐入月牙池。石狮在月牙池旁高 1.3 米,呈蹲踞状。殿宇错落,楼阁参差,方塘游鱼,古木寒鸦,有自然点缀之趣,为景胜之一。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涌珠寺在里面铸造了一铁钟,涌珠寺石狮一对,石鼎三,其一为圆形,三足两耳;其一为方形,上连牌坊;其一为圆形,上连宝塔。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观风海的徐筱友弟兄徐筱青、徐黄士、徐二、徐四、徐六等6人率团,领壮士412名执军械星夜赴援威宁,苗至,即与反贼交绥拼杀,杀了一定数量的反贼,其余人全部落荒而逃。战胜后全部住在涌珠寺内,被反贼侦察出具体位置,挑选枪手,连夜进行环攻,筱友等人抵挡不住,全部被反贼放火烧死。
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副将朱殿昌题楹联云:“仗剑敢云功,濯锦江边留旧垒;抽簮客戢阮,涌珠泉畔结新巢”。他退休后在葡萄井定居,过着简朴的生活,在此以终老。
1950年后,涌珠寺被改建成县公安局看守所,成为监狱,后来逐步改造,其他古建筑逐渐消失,只留下了“涌珠泉”、“月牙池”和石狮一具。1983年,县政府将涌珠泉列为重点文物保护。2020年,选址新建看守所,搬离后空置。
作者今天就来到了这里,这里颇为冷清,井口的泉水依然荡漾,流水潺潺,只见葡萄井周边已经结满了葡萄,绿油油的样子十分充满生机,看着这些石栏古井,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古老的过去,虽然泉水的历史已经沉淀几百年,却也能从这些痕迹中联想到当时的人们取水洗衣做饭的场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