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柳州鹿寨县,藏着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古镇 —— 中渡。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自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 265 年)设县起,中渡便一直是桂北腹地的重要城邑,洛江水穿镇而过,古城墙残垣仍在,街头巷尾满是岁月沉淀的烟火气。可鲜少有人留意,镇西那座不算高耸的西眉山顶,矗立着一座青砖炮楼。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两百多年的日升月落,也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有匪患横行时的坚守,有战火纷飞中的担当,更有解放初期的热血牺牲。
一、西眉山上的 “守望者”:炮楼的模样与身世
沿着盘山古道拾级而上,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偶有杂草从石缝中钻出,倒添了几分生机,险要之处则设有壁垒,可见除了炮楼,上山的全段路径都属于一整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行至半山腰,便能望见山顶那座炮楼 —— 不算宏伟,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劲儿,像嵌在山巅的一块青灰色印章。
盘山古道途中的壁垒
走近了才看清,这座炮楼是标准的正四方形,横直宽各约 4.5 米,楼高约 8.5 米,算不得高大,却在山顶的开阔处显得格外醒目。它的 “身子骨” 很扎实:墙基用厚重的片石垒砌,往上则是青砖砌筑,砖缝间的灰砂虽已有些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工匠的用心。炮楼内部设有一层木板楼,只是如今木板早已腐朽,只剩光秃秃的屋架;楼顶原本覆盖瓦片,瓦面未高出炮楼,且低于楼横面 1 米多。
炮楼矗立于西眉山顶。图源:我爱鹿寨
不过最让我在意的,是炮楼侧面那个不起眼的小洞口 —— 顺着洞内残存的楼梯痕迹往上爬,就能站到屋面的正水沟上。
图源:广西文旅
在这里极目远眺,中渡古镇的青瓦白墙、洛江的蜿蜒流水,还有周围十余华里的田园村庄,全都尽收眼底,当真应了 “一览无余” 这四个字。
俯瞰中渡古镇
关于这座炮楼的身世,当地史料里有两种说法,却都指向了 “守护” 二字。一种说法来自《鹿寨文史资料》,记载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 1788 年),至今已有 230 余年历史;另一种说法则提到,清咸丰二年(公元 1852 年),为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军,当局在西眉山顶修筑了这座炮楼。无论哪种说法更准确,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从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 “防匪患、守城防” 的使命。
从英山大桥看洛江、中渡古镇、西眉山炮楼。广西阿宇摄于2025.7.17
当地人说:“过去中渡是县城,周围山多林密,土匪最容易藏在山里搞突袭。西眉山是全镇的制高点,站在炮楼里,哪片林子有动静、哪条路上来人了,看得清清楚楚。这炮楼就像古镇的‘眼睛’,有它在,老百姓心里就踏实些。” 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 —— 原来这座看似普通的炮楼,在当年竟是百姓心中的 “安全屏障”。
图源:广西文旅
如今的炮楼早已没了当年的 “威风”,墙面上布满了风雨冲刷的痕迹,青砖也有些酥碱,可它依然倔强地立在山顶。每次看到它,我都忍不住想:两百多年来,它看过多少个担惊受怕的夜晚?又见证过多少次化险为夷的庆幸?这些疑问,或许都藏在它斑驳的砖缝里,等着我们慢慢探寻。
二、民国乱世中的 “烽火台”:炮楼里的防匪与防空故事
若说清代的炮楼还多是 “备而不用”,到了民国时期,它可就真正成了中渡百姓的 “烽火台”。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民国初年的广西,军阀混战不断,陆荣廷、沈鸿英等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加上苛捐杂税繁多,不少人走投无路当了土匪,“盗匪如麻” 成了当时的真实写照。中渡作为县城,自然成了土匪觊觎的目标,而西眉山炮楼,就成了守护古镇的第一道防线。
图源:我爱鹿寨
《鹿寨文史资料》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民国 11 年(公元 1922 年)农历四月十七,一群土匪在黄冕一带聚集,第二天下午 2 点,足足数百名土匪占领了对河的十二岭和福龙一带,把中渡县城团团围住。当时的县府官员和地方乡绅,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西眉山炮楼 —— 果然,值守的团兵在炮楼里看得清清楚楚,土匪的动向、人数、武器,都摸得明明白白。有了准确的情报,大家心里就有了底,赶紧组织了 100 多人的民团,加上一营驻军,分别把守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还在城墙周围埋伏了兵力,就等着土匪来犯。
中渡古镇内的碉楼1。图源:李建国
没过多久,一个小插曲发生了:土匪头目廖亚嫩骑着马,带着两个卫兵来到西闸门,谎称自己带了百条人枪来帮忙守城。可中渡人谁不认识他?这人以前在城里的张和泰烟草铺当杂工,平日里好吃懒做、嗜赌如命,早就有匪行嫌疑。大伙儿哪会信他的鬼话?当场就把他捆了起来,斥责了一顿,轰出了西门。廖亚嫩一出城门,立马骑马就跑,炮楼上的团兵见状,“砰砰” 几枪打过去,吓得他从马背上滚下来,连滚带爬地逃了。
到了当夜三更,一小股土匪偷偷摸到菜园一带开枪试探,城里的团兵早有准备,立马开枪还击,枪声整整响到天亮。这时候,炮楼又发挥了大作用 —— 值守的士兵在楼上看得清清楚楚,土匪的藏身之处、进攻路线都一目了然,赶紧指挥城里的人瞄准射击。土匪见势不妙,只好撤退,团兵们趁机出城追击,追了好几个山头,把土匪赶到了长盛方向。这场仗下来,中渡县城没受什么损失,而西眉山炮楼的 “功劳”,也被老百姓记在了心里。
中渡古镇内的碉楼。图源:李建国
除了防匪,在抗战时期,这座炮楼还多了个新身份 —— 防空台。那时候,日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中渡百姓人心惶惶。为了及时预警,大家就在炮楼里设立了防空哨,白天黑夜都有人值守。当时的防空设备很简陋,就是在炮楼顶上立了一根 6 米高的木杆,杆顶钉了一根 2 米长的横木,一旦发现敌机,就在木杆上挂一个纸扎的灯笼,同时敲钟报警;等敌机飞远了,再把灯笼取下来,解除警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古老的炮楼,用一种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中渡百姓的生命安全。
非西眉山照片,以柳州山顶挂灯笼的情形为参考。图源:柳州军博园
现在回想起来,民国时期的中渡百姓,日子过得可真不容易 —— 既要防土匪抢劫,又要躲敌机轰炸,还要忍受军阀的苛捐杂税。就像陆荣廷统治时期,当局公开开赌收捐,还征收鸦片烟税,中渡的武庙前面全是赌摊,肖家园一带甚至公开开烟馆,多少人因为赌博倾家荡产,因为吸鸦片变得面黄肌瘦、失去劳动能力。巧的是,在中渡古镇内的各个关键位置、洛江边肖家园也同样有着碉楼楼,它和西眉山炮楼同时拱卫中渡,也同时见证了的国家衰弱,精气不振的岁月。
洛江边的碉楼。图源:李建国
三、解放初期的 “战斗堡垒”:炮楼与四十八㟖剿匪记
时间来到 1949 年 12 月,随着鹿寨全境解放,中渡百姓终于盼来了曙光。可谁也没想到,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威胁又出现了 ——1950 年 4 月中旬,KMT特务和残余匪首纠集了大批土匪,发动了大规模暴乱。这些土匪杀害工作队员和农会干部,攻打乡村政权和粮库,阻断交通,无恶不作,最后还逃到了中渡周边的四十八㟖地区,妄图负隅顽抗。
图源:广西文旅
四十八㟖是什么地方?阿宇特意查过资料,这里是中渡、百寿、融安、柳城四县交界的石山区,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山山相连、洞洞相通,山间全是刺蓬和杂草,能走的路很少。KMT统治时期,李宗仁、白崇禧集团就在这里经营多年,撤退时还安插了不少军政要员,像匪首 “桂中军政司令” 何次山、“副司令兼八军长” 何宗钊等人,都躲在这里,还强迫老百姓上山,制造 “民匪不分” 的假象,企图和新中国对抗。当时这里的土匪最多时有几千人,成了广西最后的土匪巢穴。
图源:鹿寨县融媒体中心
要消灭这些土匪,首先就得拿下中渡 —— 而西眉山炮楼,作为中渡的制高点,自然成了战斗的关键节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炮楼所在的西眉山俯瞰整个古镇,北有洛江,南有护城河,和古镇里的肖家园炮楼、洛江边上的碉堡互相呼应,形成了犄角之势。土匪要是占据了炮楼,就能居高临下地攻击解放队伍;反之,解放队伍拿下炮楼,就能掌握整个战斗的主动权。
西眉山古道
1951 年 3 月 20 日,剿匪战斗正式打响。解放队伍的 215 师等部,在柳州军分区的配合下,兵分 17 路向四十八㟖发起总攻。
攻打西眉山炮楼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 土匪在炮楼里和周围的壁垒里负隅顽抗,解放队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往上冲。
现在我们沿着盘山古道上山,还能看到古道险要处残存的壁垒,虽然已是残垣断壁,却依然能想象出当年战斗的惨烈:子弹打在石壁上的火花、战士们的呐喊、土匪的顽抗…… 每一处痕迹,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西眉山古道
最终,解放战士们凭着不怕牺牲的精神,拿下了西眉山炮楼。之后,他们以炮楼为据点,白天派兵搜山,夜间到处设伏,还做了大量群众工作,把被土匪强迫上山的老百姓动员回来,断绝了土匪的粮食和情报来源。就这样,土匪在山里无处可藏、无粮可吃,只能乖乖投降。到了 4 月 25 日,四十八㟖剿匪战斗基本结束,解放队伍共消灭土匪 2500 多人,主要匪首无一逃脱。至此,广西的剿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渡百姓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太平。
可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烈士的牺牲。在西眉山脚下,有一座 “中渡解放纪念碑”,碑文中写着 “生作猛士,死为鬼雄;碧血千秋,永耀苍穹”,纪念的就是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 15 位解放队伍第 215 师指战员——这些烈士很多都来自东北三省,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千里迢迢来到广西,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最后却把命留在了这里。
炮楼剿匪想象图。制图:广西阿宇
抬头望向山顶的炮楼,再看看碑上的烈士名字,心里满是感慨:这座炮楼,见证过土匪的凶残,也见证过解放队伍的英勇;它曾是百姓的 “安全屏障”,也曾是战斗的 “前沿阵地”。而那些牺牲的烈士,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份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
纪念碑碑文详细介绍剿匪过程
纪念碑碑文详细介绍剿匪过程
四、一座炮楼的当代意义: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如今,西眉山炮楼早已不再需要承担防御功能,它成了一座历史古迹,静静地立在山顶,看着中渡古镇一天天变美 —— 洛江边的步道修起来了,古城墙得到了修缮,街头的小店飘着香气,孩子们在洛江玩水嬉戏。可每当有人登上西眉山,看到这座炮楼,总会停下脚步,听一听它背后的故事。
中渡古镇洛江边戏水的人们。广西阿宇摄于2025.7.17
在我看来,这座炮楼的意义,早已超越了 “古迹” 本身。它是一本活的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过去的中国曾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在乱世中坚守、在战斗中牺牲;它也是一座 “精神灯塔”,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珍惜。
▲中渡古镇全景
现在,经常有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老师会指着炮楼和纪念碑,给孩子们讲防匪的故事、抗日的历史、剿匪的牺牲;也有不少单位组织来这里开展主题教育,缅怀先烈,重温初心。祖国的花朵在纪念碑前敬礼,他们的眼神里满是认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炮楼里的故事,烈士们的精神,正在以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
阿宇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想把西眉山炮楼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它不像那些著名的名胜古迹那样引人注目,却藏着最真实的历史、最朴素的坚守、最动人的牺牲。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忘记过去,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忘的 —— 不能忘记先辈们吃过的苦,不能忘记烈士们流的血,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图源:鹿寨旅游
站在西眉山炮楼前,风从耳边吹过,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枪声、钟声,还有老百姓的期盼。这座青砖古楼,早已和中渡古镇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和中国的百年历史紧紧连在一起。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别忘了回头看看,看看那些为我们铺路的人,看看那些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西眉山炮楼,这位历史的见证者,愿它永远矗立,愿它的故事永远被铭记,愿先辈们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向着更好的未来前行。
中渡全景,右边为西眉山。王斌/摄。图源广西日报
参考文献
韦日荣。中渡西眉山炮楼 [M]// 鹿寨文史资料(第 5 辑). 1986.
张存坤。陆荣廷统治下的中渡人民苦难重重 [M]// 鹿寨文史资料(第 5 辑). 1986.
李建国。尘封的历史 失落的古镇.
肖虹路. 【100 秒・100 年】中渡古镇英雄纪念碑 [N]. 柳州日报,2021-06-28.
覃伟立,颜凯。碧血千秋 永耀苍穹 —— 中渡解放纪念碑背后的英雄故事 [N]. 广西日报,2021-07-05.
柳州广播电视台. 【柳州红色印迹】一碑一镇回忆峥嵘岁月 [EB/OL]. 2021-07-1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