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清晨,岳阳县大云山云海观景台已聚集起早来的游客。长沙姑娘小叶举着手机,镜头里“三战三捷”摩崖石刻在朝阳下渐显峥嵘,远处祖师殿的晨钟恰好敲响。
“去年来还得爬泥泞山道,现在新修的观光道路推着轮椅都能上。”她刚发的朋友圈里,云海漫过山峰的视频已收获大量点赞,评论区满是询问行程的留言。这一幕生动诠释了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后文旅体验升级带来的传播效应,也折射出岳阳县文旅产业的蓬勃生机。
文旅融合,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题,它已经突破“文化+旅游”的简单范式,呈现出“文旅+”的无限可能。岳阳市承办的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点燃的文旅热潮,岳阳县紧扣“做好后半篇文章”“建设旅游消费型城市”的发展命题,以“深耕张谷英、辐射全县域”的战略思路,通过IP打造、场景创新、产业融合三措并举,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质的飞跃,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42.38万人次,一幅“江湖不远、岳阳很近”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非遗演出焕发出新生命力。
文旅IP破圈
老场景释放“新流量”
“家人们看这里!点击屏幕就能解锁发饼发酵的关键温度曲线,还能触发甜酒老面的传承故事。”长湖乡怡芳斋食品厂内,负责人赵荣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传统陶缸与数字温控屏相映成趣。
这位放弃外地事业返乡的“70后”,将省级非遗发饼技艺与现代文旅融合,开发出“慈氏塔橘猫饼”等文创IP产品,并在洞庭南路开了一家非遗体验馆,游客扫码即可观看老面发酵的延时动画,端午期间亲子DIY体验套餐销量突破500份。
文旅竞争的核心是IP的穿透力。近年来,岳阳县着力提升各类文旅IP 的文化定位认同、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而转化为可体验的网红IP。
在张谷英村,“耕读继世”家训文化通过孝廉家风传承馆的互动投影、儒礼传承展演、28副二维码楹联等创新形式,让省级非遗张氏家训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文化地标;在景区龙形山南麓,投资600万元的美术美育基地已于今年4月正式开放,740平方米的改造后空间已举办8场美术作品展览,接待艺术爱好者超5000人次,成为县域文旅的新晋打卡地。近期推出的“古村写生周”活动,更吸引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高校的200余名师生驻村创作。这种引入专业创作力量的做法,有效提升了IP的文化内涵和传播能级。
在洞庭湖,将麻塘湿地生态资源升级为“观鸟+落日”IP,成为小红书热门打卡项目。
黄秀农耕文化园农耕体验、八仙云居假日休闲等IP也正受到追捧。黄秀农耕文化园演绎着“在地文化IP化”的另一种可能。2000亩园区内,清代御史黄秀“劝课农桑”的典故被转化为可体验的农耕课堂,游客在展览馆触摸犁耙农具时,AR技术会同步还原古代耕作场景。作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这里创新推出“思政+研学”模式,中南大学学子在此丈量稻田时,还能聆听田野党课。每到周末,这里便成了亲子家庭的乐园,孩子们在田间学习插秧、在晒谷场体验谷物脱粒,还能参与“石磨豆浆”等民俗体验项目。这种将在地文化转化为体验产品的实践,正是对“文化IP化”政策的生动诠释,促使年接待量稳定在30万人次以上。
随着发展,岳阳县的文旅IP已形成持续吸引力。在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活动中,来自湖北的游客李星被张谷英村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果断更改行程多停留一晚。这种“流量变留量”的转化,正是优质IP 生命力的体现。随着各类IP持续火热,2025年端午假期,全县累计接待游客达14.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7亿元,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31.9%和29.5%,创历史新高,显示出IP集群效应的强大驱动力。
下一步,岳阳县将通过汽车客运站的文旅化改造,构建集“车票+门票+IP周边”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增设“文旅创客”“巴陵好物”“VR导览区”等六大功能区,让县城成为IP体验的枢纽节点。这一规划有望进一步提升IP运营的系统性和便捷性,为文旅IP的持续增值提供支撑。
消费场景再造
老地标释放“新活力”
夜幕降临,张谷英村的灯光次第亮起,百米桥两岸的古建筑在光影中宛如画境。灯光设计团队巧妙运用暖色调洗墙灯勾勒建筑轮廓,配合屋檐下悬挂的宫灯,将“民间故宫”的夜间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前天一黑就没活动,现在夜游古村成标配。”经营民宿的张大姐边说边忙着给客人端上“古村夜宴”,菜单上的油豆腐正是游客白天亲手制作的非遗美食。这种“白天体验、夜间消费”的模式,让这座“民间故宫”端午游客量同比增长68%。
有了新场景,才有新消费。岳阳县深受旅发大会成果启发,深挖张谷英古建筑群、巴陵花鼓戏、抗战文化等文旅资源,通过场景化转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张谷英景区,百年老宅改造的精品民宿集群迎来八方来客,10户核心区外的民宿通过融入木雕、砖雕等传统工艺元素,打造高端精品民宿集群。更令人期待的是,闲置多年的原矿泉水厂将被改造为拥有20间主题客房的高端民宿,采用“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既保留历史风貌又提升居住舒适度。在后峦水库旁,木屋民宿建设也在规划中,未来游客可在此体验山林隐居的惬意。游客还可以参与油豆腐制作、古建修缮等劳作体验并获“非遗传承证书”。
红色基因与田园野趣的碰撞,让文旅版图更趋多元。八仙云居民俗乐园依托新墙河抗战遗址,打造岳阳首家军事抗战主题文化园,游客可穿戴军装参与实景战术推演,在战壕体验区感受烽火岁月。而农耕体验区里,钓鳝鱼、打糍粑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种“上午体验抗战,下午田间寻趣”的组合业态,年均接待团建游客超8万人次,印证了国务院“文旅+红色教育”融合政策的实践价值。
与此同时,县城夜市也正酝酿着新变化,目前岳阳县县城的夜市正向“民俗场景化体验街区”挺进,引入花鼓戏、皮影戏等非遗表演,每月举办“非遗手艺人大赛+龙虾美食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食消费结合的模式,将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人均消费。目前,正规划将县城内老旧厂房转型为文创园区,未来将引入Livehouse、文创市集等新业态,让工业锈带变身文旅秀场。原心连心超市的利用工程也提上了日程,不久,这里将成为集城市历史馆、特产超市、文化会客厅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
该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我们要让游客吃着虾黄豆腐脑看花鼓戏,把文化馆变成特产超市,打造全天候消费场景。”
在鹿角水寨,开发的渔趣体验项目大受游客欢迎。
业界深度兼容
老手艺释放“新动能”
“这网鱼刚出水就被游客订了!”鹿角水寨的黄磊指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介绍,他收集的几十条各式各样的渔船成了独特景观。游客在这里既能体验古法撒网,也能尝试现代垂钓,渔获可直接交由渔家餐馆加工,形成“捕捞—加工—品尝”完整消费链条。
岳阳县打破“就文旅做文旅”的思维定式,积极构建“+文旅”多元融合格局,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实现了1+1>2的乘数效应。
全民鸽业有限公司依托鸽子养殖打造的“尚书鸽宴”美食工坊,复原了明代官宴菜式,游客可学习制作姜辣王鸽、盐焗王鸽等非遗美食,月均接待量达2000人次。黄沙街洞庭春茶场则开发了“茶旅融合”体验线路,游客在茶农指导下完成摊青、杀青、揉捻等传统工序,制作的茶叶可现场包装带走。该茶场今年开发的“茶香研学套餐”已接待中小学研学团队120个,带动春茶销量增长35%。这些案例证明,传统农业与文旅的融合不仅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能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
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包含非遗景点、非遗体验的“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大增40%。推出的古建筑与VR结合大受欢迎,“半日非遗学徒”项目让剪纸、制扇等手艺有了新传承,非遗与茶饮品牌联名的礼盒也即将推出。这种“非遗+”的创新模式,让老手艺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
更令人期待的是万石湖通用机场的低空旅游项目,未来游客可乘直升机俯瞰洞庭湖,填补湘北低空旅游的空白。这一高端业态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岳阳县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更多高消费能力游客。从地面到空中,从传统到现代,岳阳县的文旅产业正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品矩阵。
从“过境游”到“深度消费游”,从单一景点到全域景区,旅发大会“后半篇文章”越写越顺畅。在这一过程中,文旅产业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不仅带动了旅游收入的增长,更促进了就业增收、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数据显示,岳阳县文旅相关产业带动就业人数已超2万人,许多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销售特产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暮色中的张谷英村灯笼璀璨,洞庭湖的渔火点点辉映。随着IP品牌持续打造、文化资源不断活化、产业融合日益深化,兼具山水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岳阳县,正成为岳阳建设旅游消费型城市的重要增长极。在这里,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体验,每一项传统技艺都能找到现代转化的可能,文旅消费的乘数效应正在这片热土上持续释放,书写着新时代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罗佳)
来源丨岳阳日报全媒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