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从广州南站乘火车到中山市南朗火车站,转乘公交车到翠亨村中山故里旅游区游览。
中山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简称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中山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总面积达3.15平方千米。旅游区涵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村、中山城、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和犁头尖山五个核心景区,呈现了孙中山从出生成长到进行革命活动的相关历史遗迹。
清咸丰四年(1854年),孙中山祖父孙敬贤墓址建成。
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祖屋旧址。
清光绪九年(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酸子树树种并栽种于此。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孙中山长兄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孙中山故居,落成后,祖屋旧址改作厨房,并挖了一口水井。
民国二年(1913年),孙眉扩建后院,增辟厨房后,把祖屋旧址拆除。
1956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
1996年,孙中山纪念馆进行重建。
1999年11月12日,孙中山纪念馆落成并向观众开放。
2016年11月4日,中山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翠亨村
翠亨村,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南朗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约7千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蔡姓人南迁至此开村。原名蔡坑村,因蔡姓人在此建村,且地处山坑旁而得名。后因附近山林青翠,改名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保存了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文化、乡土建筑、乡村建设的丰富历史遗存,是了解孙中山及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窗口,堪称近代中国革命圣地和岭南传统乡村的缩影讨论,村内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包含国家一级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和中山影视城等景点,还有广东省重点中学中山纪念中学。
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当地度过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初,孙中山长兄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乡,孙中山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一座三开间两层的小楼,即孙中山故居。
清光绪二十九年(1894年)初,孙中山从广州回到翠亨村,在家中的书房里埋头起草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政见书——《上李鸿章书》。
民国元年(1912年)5月27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回到翠亨村与家人团聚,会见和宴请乡亲。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翠亨乡建立农民协会。5月1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孙中山的翠亨村故居作永久保存,由广东省省长公署即令中山县县长执行。
孙中山故居
正厅
孙中山故居正厅按1895年前后孙中山在此生活时的情景布置。
孙中山卧室
孙中山卧室,有他当年用过的大木床、梳妆台和椅等。1892至1895年、1912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出生的祖屋旧址
孙中山故居庭院左边有一水井,水井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孙家的旧房所在地。
孙中山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坐东向西,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孙中山兄长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修建而成的。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独具特色的两层楼房。一道围墙环绕庭院。楼房外立面仿西方建筑,红墙、白线、绿釉瓶式栏杆,上下层前廊施7个连续券拱。屋顶女儿墙正中饰有光环,下塑一只口衔钱环的蝙蝠。楼房内部设计则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厅后是孙母住房。左右两个耳房,右耳房是哥哥孙眉住房,左耳房是孙中山卧室。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划白砖线。窗户在正梁下。居室四面均有门通向街外。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
1988年1月13日,孙中山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纪念馆
美国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地
兴中会创办人
兴中会是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会员入会需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明确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1895年10月,兴中会策划并发动广州起义,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武装反清起义;虽因计划泄露失败,陆皓东等志士牺牲,但打响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枪,极大鼓舞了后续革命运动。
1905年7月,孙中山抵达日本东京,先后结识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志士。7月30日,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所召开成立同盟会的预备会议,决定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合并为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定名为“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召开成立大会,推选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通过了《同盟会宣言》等文件,并决定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成员在各地响应,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
1911年12月29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南京召开选举会议,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国旗为五色旗,改用公历,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此次选举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诞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适应议会政治需要,孙中山主导的中国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4个党派,于1912年8月在北京正式改组为国民党。此时的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大政党。
1913年“宋教仁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强调绝对服从领袖。
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同盟会通过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1914年过渡为“中华革命党”、1919年再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完成了向后来国民党的演变。
1917年(民国六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民国七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
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从1920年(民国九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民国十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民国十二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党内合作”形式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最终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破裂。
中共二大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认识到需联合其他革命力量;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以“党内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决定改组国民党。
1923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促成国共两党接触,为合作奠定基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增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举产生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等10人当选为委员或候补委员。
1924年6月创办黄埔军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在中共推动下,国民党支持工农运动,如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工农阶级成为革命重要力量。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北伐,先后击溃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势力,占领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
合作破裂与结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与中共决裂,屠杀革命人士,史称“七一五政变”。
两次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1914年(民国三年)10月25日,孙中山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民国六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
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成立于1956年,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设有"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三个机构,分为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其他展区6大区域组成。
截至2022年底,馆有藏品数量22897件/套,有珍贵文物1634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931199人。
2008年5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6年11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翠亨村杨殷烈士故居
杨殷(1892年8月-1929年8月30日),男,汉族,名典乐、夔礼,字孟揆,化名吕云峰。广东省香山县人(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是省港大罢工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和1927年广州起义的组织发动者之一。1928年7月,杨殷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补常委,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会后,他从苏联回国到上海。同年11月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2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军委主任兼中共江苏省委军事部长。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告密,杨殷与彭湃等一批共产党人在上海被捕。1929年8月30日被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2009年杨殷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杨殷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街道翠亨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占地面积142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
1989年6月29日,杨殷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陆皓东与孙中山自幼相交,自幼聪明好学,对世俗深表反感。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归来,向陆皓东谈及欧美民主和科学,两人因此离开故土,分别前往香港和上海。1890年,陆皓东参与孙中山等人的救国活动。1892年,他与尤列在顺德创办兴利蚕子公司。1894年,陆皓东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未获接见。两人放弃改良幻想,坚定革命决心。1895年1月,陆皓东与孙中山会合,加入兴中会。甲午战后,清政府和谈,民众情绪激昂,兴中会决定在广州起义。陆皓东提议“分道攻城”,并设计青天白日旗为革命旗帜,得到支持,此旗成为广州起义标志;讨论陆皓东与孙中山等人计划起义,设立“农学会”为掩护。因故推迟后,起义计划因运送枪械被查获和叛徒告密而暴露。陆皓东安排同志转移后被捕,受审时坚贞不屈,拒绝招供,并痛斥清政府腐败。经多次严刑拷打,他始终未吐露同志姓名。11月7日,陆皓东被绑赴刑场,英勇就义。死后尸骨无存,亲属将其两颗牙齿及衣冠葬于故居香山翠亨村犁头山麓。
孙中山称陆皓东为“吾党健将”“沉勇元良,命世英才”,并赞誉他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后来由继承兴中会的中国国民党沿用为党旗。旗面作蓝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图案。“青天白日”是中国国民党党徽。1928年,国民政府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
翠亨村一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