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巴黎是香榭丽舍的浪漫,是塞纳河畔的黄昏,是卢浮宫里永恒的微笑。但对于越来越多的来法中国游客来说,巴黎却变成了另一种记忆:高速公路上玻璃骤然破碎,行李箱被人瞬间拽走,摩托车在喇叭声与尖叫中呼啸而去,留下的只有惊魂未定和无助。近日,中国驻法国使领馆再一次发出提醒:戴高乐机场至市区的高速公路,已经成了不法分子的“狩猎场”,他们驾驶摩托车尾随目标车辆,趁着拥堵时砸窗抢夺行李。
这已经不是个别事件,而是频发的危险信号。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巴黎的第一印象竟是碎玻璃和飞驰而去的黑影,甚至护照、身份证件一并丢失。丢失了行李可以再买,丢失了证件就意味着滞留、补办、无限麻烦,原本的旅途浪漫,瞬间化为焦虑与噩梦。更令人愤慨的是,巴黎这些抢劫案并非发生在偏僻街头,而是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这是任何游客必经之路,却成了无法避免的危险走廊。
面对这一现实,中国驻法使领馆的提醒几乎像一本“巴黎自保手册”:别穿名牌,别戴珠宝,别露出名表,不要炫耀购物袋,最好有人帮忙看守行李。甚至退房时都要留意周围,确定没有人盯梢。你会发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旅游安全提示,而是一种赤裸裸的现实教育:来巴黎,要像走在防线最前沿那样警觉。
这难免让人发问,巴黎到底怎么了?这是欧盟的心脏,是浪漫与文明的象征,但如今却让游客不得不把自己武装成“隐形人”,不敢展示财富,不敢大意分心。原本的自由、优雅与享受,被生生压缩成“保命、保物”的底线。不得不说,象征西方文明的欧盟患了“心脏病”,这病如何不治,就会“心梗”,吓跑了全世界的游客。
抢劫为何偏偏盯上中国游客?部分原因是中国游客往往携带大量现金,喜欢集中购物,行李箱里装满了战利品,在不法分子眼里,这就是“移动的钱包”。更何况,大巴车或出租车一旦堵在路上,乘客往往反应不及,而摩托车却能全身而退。对这些熟悉地形的不法分子而言,这简直是“低风险高回报”的生意。
更扎心的是,中国游客并非孤例,许多外国游客也曾遭遇类似抢劫,只是中国游客群体庞大,又喜欢集中成团行动,自然更容易成为目标。巴黎当局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但频繁发生的案件说明,这个问题远没有得到根治。对游客而言,再多的安抚和承诺,都抵不过一块被砸碎的车窗。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一方面是自保:行李随身,证件不离手,不要给任何人机会。另一方面也要认清现实,不要沉浸在浪漫想象里,忽视了安全才是旅行的第一保障。当巴黎需要靠领馆不断提醒来访者如何避免抢劫,这本身就是一种警钟。
旅行本该是诗意的远方,而不是一场防御战。但如今的巴黎,似乎更像一座双面城市:一面是明信片上的光辉与华丽,另一面是游客真实遭遇的惊魂与狼狈。高速公路上的摩托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浪漫表象下的社会裂痕。
每一次玻璃碎裂声,都是对这座城市安全承诺的拷问。游客们带着期待而来,却在尘土和惊恐中离开,这对巴黎的伤害,远比丢失几只行李箱更严重。毕竟,没有谁愿意花钱买一段惊魂。
巴黎依旧是巴黎,但它需要证明,它不仅属于艺术与浪漫,也该属于安全与安心。否则,再美的埃菲尔铁塔,也只能成为旅途中仓皇回忆的背景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