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地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的调整,1971年正式设立行政地区,2003年撤地设市,2004年正式挂牌为地级市,一方面关注白酒、红枣、核桃等特产,另一方面也关注其革命老区的红色属性,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的区域属性让吕梁在革命中扮演了角色,一部《吕梁英雄传》让这些红色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虽然吕梁在公众的关注中保持着低调,但是吕梁的综合实力和区域潜力正在逐步的凸显出来。
吕梁在国家战略推动以及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其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吕梁处于晋陕交界地区,处在西部能源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山西联系东、西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吕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努力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吕梁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构建起东出、西进、南延、北拓的开放格局,向东,通过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等通道,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地区;向西,通过太中银铁路连接陕甘宁地区,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向南,通过瓦日铁路直达山东日照港,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向北,谋划铁路北拓,融入中俄蒙经济走廊。 这种区位战略上的四通八达,让吕梁从一个比较闭塞的内陆城市逐渐变成东西部联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信息走廊,晋西 - 陕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正在被不断挖掘出来。
吕梁地区经济慢慢表现出回升并且优化结构的趋向,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43.2亿元,增长势头良好,从业态结构来看,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仍是吕梁经济的关键部分,不过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程度慢慢增大,说明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吕梁是全国主要的白酒和能源生产基地,白酒,煤炭,焦炭这些传统产业构成吕梁经济的重要基础,吕梁促使经济转型,制造业韧性变强,增长速度较快,非煤产业增长受到助力。 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很快,大型项目的发展为未来发展储备了能量,消费市场慢慢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上升,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快,这体现了内需的潜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这显示民生福祉正在改善。
吕梁交通基础设施近些年有了明显提升,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大致形成,在铁路方面,太中银铁路,瓦日铁路,太兴铁路等很多干线铁路穿过吕梁境内,吕梁煤炭外运没铁路的历史就此结束,吕梁成为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路段,这些铁路不只是货运,还开行了客运列车,如今吕梁每天有19对客运列车行驶,公路创建同样取得重大成果,青银高速,太佳高速,西纵高速,环城高速等7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做到县县通高速,市内外陆路交通的便捷性得到很大改善。
吕梁大武机场已经陆续开通多条航线,可以连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兰州、成都、天津、呼和浩特、重庆、大连、鄂尔多斯等十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空线路,这些航线的开通大大加强了吕梁与全国各大城市的交通联系,而正在逐步完善的交通网路,也将逐步让吕梁由原来的地理位置劣势转变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优势。
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上,吕梁区域包含了多级教育机构,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机构体系比较完备,当地存在很多幼儿园、小学、普通初中和高中,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数量和专业内容的创建上,同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为能源、制造以及旅游等行业给予了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育支撑,高等教育相较于山西省内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而言,还有改善的空间,高校的数量和知名度也存在着发展性,但是教育资源的完善正在推进当中,给区域经济社会的潜在发展赋予了比较基本的人力支撑。
吕梁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有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红色记忆等,境内有北武当山和碛口两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集雄奇险秀于一山,被誉为“三晋第一名山”;碛口古镇是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有“活着的古镇”之美誉;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楼县“天下黄河第一湾”,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离石区“华北第二草原”西华镇,“华北第一险洞”白马仙洞等,都是游客喜爱的景点。
吕梁在地理区位、 发展动向、交通发展、资源赋禀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正在不断强化着自己的发展力量,它不像太原那样繁华喧闹,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沉稳性与潜力,在山西转型发展推动的过程中,吕梁凭借着自身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不断增强以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提高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这座城市低调的发展,我们还是可以持乐观态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