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对旅游圈的老兵们来说,滋味有点复杂。一边是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出境游热潮:机票预订蹭蹭涨,酒店搜索量翻了好几倍,连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这些听起来有点陌生的国家,租车订单都暴涨了三五倍甚至十倍!
这数据亮眼得让人忍不住感叹:憋了三年,国人终于把积攒的旅行热情都释放出来了!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不易察觉的“寒流”。这份寒流,正悄悄蔓延在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出境大巴团里。
“10月2号的团,只收了2个客人。我群发广告,都快被同行拉黑了!”湖南的旅游从业者老江,一说起今年国庆,脸上就挂着一丝苦笑,那笑容里透着无奈和迷茫。
老江可是个“老江湖”了,深耕日本、东南亚亲子团十几年,往年国庆,新马泰的“19+1”大巴座位,那都是提前一个月就锁定的。可今年呢?别说爆满,连他提前预定的日本、清迈机位,都砸在了手里。
更扎心的是云南的小薇。她的旅行社主打新加坡、马来西亚纯玩团,可整个国庆,只零零散散报了18个人,其中大半还是暑期改期的老客户。翻开排期表,10月5号之后的日期,全是触目惊心的空白。
这不是个案,更不是运气不好。在几个旅游行业的社群里,“大巴团遇冷”成了高频词。同行们发着语音、截着图,字里行间都是焦虑:“咨询量暴跌70%”“自由行客人一听没散拼产品,扭头就走”“微信群发消息,感觉像对着空气说话”。
这些曾经靠黄金周大巴团撑起半边天的旅行社,如今集体陷入了“票卖不动、人凑不齐”的困境。连最乐观的从业者都不得不承认:“这生意没黄,但黄昏是真的来了。”
一边是数据上出境游的火爆,一边是传统大巴团的门可罗雀,这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深思:到底是谁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旅行方式?
如果说有什么是现代人最不能忍受的,那“被安排的人生”肯定榜上有名。而传统的大巴团,骨子里就带着这种“被安排”的基因。
“早上5点起床赶3个景点,八菜一汤的团餐,来回坐车两小时。”——这简直是传统大巴团的“标准配置”。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被导游像赶鸭子一样,从一个景点匆匆忙忙拉到下一个。到了东京,在浅草寺拍了5分钟照片,就被催着赶去秋叶原购物;好不容易坐下吃顿饭,旁边一桌全是陌生人,除了集合时点个头,全程零交流。
这种“精确计算的搬运游戏”,在过去或许是高效的选择,但对于现在的游客来说,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早已厌倦。他们要的,是旅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他们想钻进小巷里,找一家只有日文菜单的居酒屋,体验当地人下班后的微醺。他们想在澳大利亚霍巴特的市集里,当半天“本地人”,和摊主聊聊天,淘点新鲜玩意儿。
这种深度的体验,几十号人的大巴团根本给不了。队伍庞大,意味着步调缓慢,也意味着导游只能按照既定线路“赶路”,根本没有弹性去满足个体化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旅行记忆的构成,不仅仅是风景,还有人。过去的跟团游,很大一部分是缺乏目的地认知的中老年客群在支撑。但现在,中产阶级和年轻人更看重旅途中的陪伴感和情绪共鸣。
他们希望在格鲁吉亚自驾时,能和民宿老板学做当地菜。希望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古城里,听一位向导讲述家族流传的故事。大巴团那种“一车陌生人,全程零交流”的模式,显然无法提供这种情感连接。当旅行变成“被安排、被赶路”,放松就成了伪命题,美好的记忆也变得苍白。
所以,大巴团的遇冷,不是大家不爱出门旅游了,而是大家不再愿意被这种粗糙、同质化的旅行模式“绑架”了。这并非跟团游本身的消亡,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淘汰了那些不合时宜的服务。
文旅部的数据,藏着一个关键信号:去年第三季度,出境游主团量373万人次,而单项服务(签证、机票、租车等)却达到了107万人次,几乎是主团量的三分之一。可以预见,这个比例只会越来越高。
这意味着,游客不再需要旅行社“全包”一切,他们更像一个“DIY专家”,用小红书刷攻略,用AI做行程,在各大OTA平台比价。旅行社,正从一个“整体承包商”的角色,向“零部件供应商”转变。
这看似是危机,实则是转机。一些敏锐的旅行社,已经开始悄悄“变招”:
一、告别“批发”,拥抱“定制”。 几十人的大巴团,逐渐被8-12人的精品小团取代。比如欧洲市场兴起的“摄影主题团”,每天只安排1-2个深度景点,再配上一个在当地生活多年的专业向导。东南亚推出的“亲子研学团”,带着孩子去清迈的农场学做泰餐,体验当地的家庭民宿。
这种团虽然单价高,但复购率和口碑却远超传统大巴团。一位做日本小团的从业者说得好:“以前带30人团,我像个保姆;现在带10人团,我能和客人成为朋友,他们第二年还会带家人来找我。”
二、“全包”变“拼图”。当游客不再需要“一价全包”的服务,旅行社就得学会把服务拆开来卖。有的旅行社在支付宝上线了“签证加急通道”,在小程序里推出“目的地包车+向导”套餐,甚至能帮自由行客人预订当地的私房菜。
成都一家旅行社更绝,开发了“行程诊断”服务,你把自己的自助攻略发过去,导游帮你优化路线、避坑排雷,按小时收费。这种“按需拼图”的模式,恰恰抓住了那些懂攻略却没时间细化的中产客群。
三、从“卖线路”到“卖故事”。现在的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认同感。小红书上,“90后领队带你逛巴黎小众画廊”“辞职夫妻带你玩遍土耳其”这些账号为什么火?本质上,这是旅行社在做“品牌人格化”。
过去卖线路靠价格战,现在卖的是“人设共鸣”。比如专门做中亚深度游的团队,创始人必须是“自驾走过丝绸之路3次”的KOL。做日本亲子团的,则要强调“领队是定居东京的育儿博主”。当游客选择一个团,他买的不仅是服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是和有趣灵魂同行一次的期待。
所以这个黄金周,出境大巴团的遇冷,清晰地证实了一个事实:不是没人出境游了,而是没人愿意再被“大巴”绑架旅行。当年轻人用脚投票,他们淘汰的从来不是跟团游本身,而是那些粗糙、同质化的服务模式。
就像一位资深导游说的:“大巴团不会消失,但它会变成一种小而精的奢侈品。要么你能解决游客的碎片化需求,比如帮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找到会中文的非遗传承人。要么,你就只能被这些需求淘汰。”
说到底,旅游的本质是“体验升级”。当那些轰鸣的大巴引擎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能载着游客钻进小巷、遇见当地人、留下真实故事的“小团”,它们正在驶向一片新的、充满生机的黎明。这个时代,淘汰的从来不是行业本身,而是那些不愿改变、固守旧思维的人。
或许,就像老江现在也开始琢磨的:“要不把日本团拆成京都町屋生活体验小团,试试?”
你看,转弯处,往往就是新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