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旅居云南·心之所向”2025年“全国媒体达人云南行”宣传推广活动走进乌蒙山深处的千年古城——昭通古城,开启一场贯穿秦凿五尺道、汉碑朱提文、民国商号与红色转折的时空漫游。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要冲,金沙江下游沿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美誉。历史上,这里曾是商贾云集、文化交融的繁华之地,商贸活动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被誉为“小昆明”。
采风团漫步在昭阳区昭通古城的青石板路上,道路两旁中西合璧的建筑映入眼帘——迟家大院、广东会馆、李氏家祠、广西会馆等一座座会馆大宅,建筑风格各异,艺术价值极高,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建筑不仅是昭通古城的文化瑰宝,更是昭通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使这座古城更加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人文灵气。
穿过热闹的街区,采风团走进迟家大院。这座清末富商迟兴周的宅邸,如今作为昭通历史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木雕繁复、石础精美,仍可见当年“兴泰号”商号的鼎盛气象。“没想到在滇东北藏着这样精美的民居建筑,家族史与地方史交织,简直就是一部西南近代商业史的微缩剧本。”参与采风的媒体记者表示。
如果说建筑是古城的骨架,那么文物与红色记忆则是其灵魂。在昭通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孟孝琚碑”引人驻足,这块被誉为“滇中第一石”的汉碑,是研究汉代云南地区与中原文化渊源关系的重要史料。孟孝琚碑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之前对云南文化认识的局限,展示了云南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它改写了云南‘蛮荒之地’的刻板印象,证明了两千多年前这里已有高度成熟的文明。”昭通市博物馆讲解员如此介绍。
1935年扎西会议的精神力量,同样穿透时空。在威信扎西会议旧址,采风团一位媒体人说:“来到这里,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向历史深处汲取力量’。”
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一些空心化的古城,昭通古城至今仍有1.9万户、5.2万居民生活其间。孩子们奔跑在巷弄,老人坐在门坎上晒太阳,餐馆里飘出天麻汽锅鸡的香气。“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民生为前提,让原住民成为古城的守护者和受益者。”古城保护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昭通先后赴福州、丽江、建水等地学习经验,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策略,逐步推进修缮与活化利用。
如今,广东会馆已成为文化沙龙场地,迟家大院常设历史展览,陕西会馆开辟为研学基地。2024年春节试点开放以来,游客量同比增长明显。“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沉甸甸的历史和温暖的人间烟火。”一位媒体记者感慨道。
9月15日,“旅居云南·心之所向”2025年“全国媒体达人云南行”宣传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昆明举行。本次活动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9月16日至20日,参加活动的网络达人和媒体记者分为6个小组,分赴玉溪、楚雄、昭通、红河、曲靖、普洱等6个州市,展开深入的采风调研活动,沉浸式感受“旅居云南”的魅力。
原标题:《藏在乌蒙山深处的这座云南千年古城,为何林立着广东广西陕西等地会馆?》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任俊锰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洵 江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