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当秋日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离石区大东沟景区山谷中错落有致的帐篷民宿已悄然苏醒,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客人。来自太原的研学团队,正沿着新近落成的穿越索道兴致勃勃地向上攀行。脚下,是叮咚作响、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耳畔,是远处村民晾晒丰收农产时悠扬而充满活力的吆喝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成一曲动人的田园交响。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山谷,自今年“五一”假期以来,已接待了逾万名游客。大东沟的“颜值”与“气质”,正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刷屏”,成为人们心目中向往的“诗与远方”。
绿水青山变“文明红利”
离石区的文明创建,根植于这片灵秀的山水,却早已超越了山水本身,化为滋养乡土的澎湃动力。大东沟的华丽蜕变,正是这场深刻变革的生动缩影。依山势而建的帐篷酒店与星空露营基地,为游客提供了拥抱自然的独特体验;研学课堂内,孩子们在专业指导下兴致盎然地辨识百草,感受着生态智慧的脉动;而“体育+生态”的复合业态,则如一股活水,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年增收突破50万元,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文明的滋养,更悄然渗透进古村落的血脉深处。秋意渐浓的吴城镇白马仙洞,深邃的岩洞迷宫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探险者。游客们相互搀扶、鼓励,探寻这一大自然的杰作。70岁的赵老太端坐村口,面前摆满了她精心绣制的手工鞋垫。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这游人一多啊,日子都热闹了!现在每天卖出的鞋垫,差不多是过去的两倍哩!”这朴实的笑容,是文明创建惠及最普通百姓最温暖的注脚。
塑造乡村文明新内核
文明新风的种子,正在离石广袤的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信义镇归化村,新颖独特的“积分超市”成为引领乡村新风尚的源头。货架上,酱油、卫生纸等日常用品旁,清晰地标注着兑换所需的“文明积分”——主动简办红白事,可积30分;光荣当选“好媳妇”,能积50分……村民们依托文明积分卡上日常善行义举累积的分值,便能在此轻松兑换所需物品。小小积分,不仅兑换了商品,更“兑换”了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
文明的温度,还体现在对村民的贴心关怀上。归化村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乐享着免费的营养餐食,安度晚年。曾经泥泞难行的村道,如今已硬化畅通,公交车直达村口,连接起乡村与城市的便捷生活。文明之风,正从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这个“面子”,悄然浸润到村民生活舒适便利的“里子”。
艺术赋能乡风文明
如何让文明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离石区找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答案——让艺术成为传播新风的翅膀。区里组织经验丰富的三弦书艺人,带领团队深入各村巡演。他们将“礼金不超200元”等移风易俗的新规,巧妙地编成朗朗上口、押韵动听的唱词,在悠扬的弦乐声中深入人心。欢快的伞头秧歌队扭进村里的文化小广场,用充满活力的舞步传递着喜悦与和谐。据统计,全区全年开展的各类接地气、聚人气的文艺活动高达150多场。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形式,如同春风化雨,将文明的种子深深播撒进百姓的心田,让文明乡风在离石大地牢牢扎根、枝繁叶茂。
离石区对文明的探索,已如星火燎原,延伸至整个市域,并逐步构建起坚实的政策保障体系。据悉,我市已将建设“志愿之城、温暖之城”的理念融入顶层设计,6个县区均在积极试点培育专业化的社工队伍,为基层治理和文明服务注入专业力量。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激活了256万人次的消费热情,更直接创造了8300个宝贵的就业岗位,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捧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山水无言,却见证着变迁;文明有象,正塑造着新颜。在离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绿水青山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离石区精心培育的这朵文明之花,必将汲取更多阳光雨露,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