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经过半年多的修缮改造,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书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回公众视野。
9月20日,经过半年多的修缮改造,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书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回公众视野。
走进西安城,飘着墨香的书院门被许多外地游客列进了必去的打卡名单。这条街巷里最为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便是关学思想的传承地、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9月20日,经过半年多的修缮改造,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书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回公众视野。
古匾墨香映新颜 “两馆”初绽展底蕴
踏着青石板路,记者走进书院。二门厅上“秦川浴德”的牌匾赫然眼前。门厅内侧冯从吾手书的《千字文》遒劲含腴,苍润相济。院内原本斑驳的建筑也都依照历史重新上了“彩妆”,显得更有“气色”。
此次焕新亮相的关中书院,有“两新”尤为引人瞩目。
迎宾仪式
第一新,是“关中书院博物馆”“关学博物馆”两大博物馆20日首次开放。
“由张载创办的关学是理学的重要学派之一,经过后世学者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又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术流派。”走进关学博物馆,西安文理学院关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天社介绍说。
范育、张舜民等数十位关学学者的画像在博物馆内一一呈现,画像下还有每位学者的经历及著作简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是张载的家训箴言。张载家训、吕楠家训、马理家训……那些先贤们的道德追求与实践真知,至今仍如星火般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这些史书都是工作人员千辛万苦从旧书市场、旧书网站淘来的宝贝。”指着关中书院博物馆中馆藏的《钦定四库全书》《清麓文集》等书籍,张天社说。
开幕前的迎宾仪式
该博物馆,为游客介绍了关中书院历任山长(院长),令大家更好地了解书院传承。
关中书院400年文脉,弦诵不绝。至今,西安文理学院仍有300多名大学生在此接受先贤思想滋养、陶铸品格。
焕新后的书院,为了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推出了“第二新”。最新上岗了首批40位大学生导游,即日起凡是预约参观书院的游客,都可以预约导游导览,告别了游客全程自游的历史。
“为游客导览,也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后期,我们还会不断增加导游数量,满足景区每日200至400位游客的需要。”张天社说。
修旧如旧强功能 文旅融合启新篇
重新开门纳客的关中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半年多的修缮改造,亮点纷呈。
作为西安弥足珍贵的历史标识和文化瑰宝。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中书院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按照“留、保、改、拆、建”的建设理念,全面启动了关中书院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关中书院文物保护修缮两大工程。
张天社表示,截至目前,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已顺利完工,改造涉及用地范围约31.33亩,涵盖房屋建筑面积16921.32平方米,室外环境提升改造建设面积9620平方米。
活动现场
未来,关中书院将突破传统“静态保护”模式,通过系统性活化项目,多元化的文化创新方式,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打造集教育、研学、展览、文创、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坚持开放办学理念,通过多元途径推动关学思想从历史典籍走向现实实践,在扩大其社会辐射力与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为当代思想建设、文化自信培育提供精神滋养与智慧支撑。
研讨赋能续薪火 激活古都文化基因
鎏金阳光洒满允执堂屋檐,在古槐静静见证下,9月20日,一场“关学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步举行,为焕新启幕的关中书院注入强劲学术活力。
活动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筼筜书院等各大书院代表,以及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百余人齐聚西安,共贺关中书院再启新程,共解关学研究难题,共商书院文化发展大计。
一直关注关中书院的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学者康震在大会视频发言中说:“关中书院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弥足珍贵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我深深地感觉到,西安市委、市政府之所以下了这么大力气对关中书院进行基础设施与环境的综合提升,其根本用意就在于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其中的历史,进一步激活深植于西安古都的传统文化基因。”
康震还表示,关中书院的全面修缮,将不断凝聚西安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格、展现城市风貌、传播西安特色文化。关中书院的活化利用,将与慈悲智慧的雁塔文化、颇具盛世气象的曲江文化、充满诗情画意的灞桥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符号在同一时空交汇对话,不仅向全国讲述西安故事,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彰显当代西安风采。
他说,希望焕新后的关中书院能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优质选择,游客感知西安文化的重要目的地,学者进行思想碰撞的学术高地,持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打造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西安典范。
聚力打造新地标 彰显西安人文魅力
研讨会上,文化学者肖云儒获得了关中书院颁发的“文化顾问”聘书。
“关中书院的修缮改造绝不仅是个文化项目,更是一座城市气质的改造。”对于书院焕新的重要意义,肖云儒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说,关学的出现,将陕西西安的周秦汉唐文脉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盛世之后依然文脉不断、弦歌不辍。关学如同一条潜流,虽不似周秦汉唐那般轰轰烈烈,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的文化命脉,让这片土地在千年之后依然散发出深沉而持久的光芒。
关学研究院揭牌仪式
“关中书院的‘重启’,可以看作是西安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持续推进文化兴市战略,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又一个有力抓手。西安在文化兴市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抓手,这是一个最新的、有特点的抓手,因为中国的书院文化是世界独有的,值得认真挖掘。前不久,西安蓄力打造唐诗之都,今日又迎来关中书院焕新,相信当关中书院的琅琅书声与城墙根下的唐诗吟诵交织成日常,西安这座古城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人文魅力。”肖云儒说。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围绕古代书院历史脉络与学派传承、关学思想与区域书院互动、当代书院功能创新与文化转化、书院制度建构与教育实践探索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对关学传统在书院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当代价值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梳理与阐释。
传统被当代“激活”,关中书院正成为助力西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拓玲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