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0日电 题:草原石城:探寻史前人类“巨石”家园
新华社记者张瑜、贺小童、古扎丽努尔
秋风拂过阿尔泰山,沿着219国道一路驰骋,沿途层林尽染,景色美不胜收。
行至新疆吉木乃县草原石城景区,似乎闯入一个由巨型花岗岩雕刻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奇石,或如蛰伏的巨兽,或似擎天的柱石,或像神秘的城堡,错落分布于莽原之上,让人忍不住感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这座“露天奇石博物馆”,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南部。上万年的溶蚀和风蚀作用,形成了这里独特的花岗岩石蛋、石穴、石洞、石盆等。
曾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首个经过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通天洞遗址就坐落于此。
2016年,在考古队员的手铲下,这座沉睡许久的洞穴遗址被唤醒。距今5200年左右我国最早的小麦遗存,新疆最早的碳化黍颗粒,上千件石器……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还原了4.5万年前新疆大地上人类活动、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
“从这个角度看,像不像巨石围成的天然四合院?”站在通天洞一侧、一块地势较高的巨石上,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队队长、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手指向下,向游客绘声绘色地介绍:“那时的人们,夏天多在这侧,冬天在背风向阳的对面巨岩下,打打石器、晒晒太阳。”
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设有文物修复室、标本陈列室、遗址文化展示室等设施,不仅为考古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成为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的重要窗口。
在考古工作站整理文物、撰写考古工作报告之余,于建军常常为研学团队讲解。有时他会拿起一块燧石,演示远古人类如何制作石器;有时会带领学生们观察洞内的火塘遗迹,讲述先民们如何利用火来驱赶野兽、烹饪食物、取暖照明。
有一次,研学团队的学生们在专业人员带领下发现了一小块陶片,边缘还带着火烧过的痕迹。“或许这痕迹是古人煮肉时留下的,”来自北京的小学生祝思宇激动不已,“好像能看见先民围坐在火堆旁煮食物的场景。”
古今之间,由“跨越时空”催生的感动,常在这里发生。研学旅行作为吉木乃县的新兴业态,正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看中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不久前,北京四至文旅有限公司将研学基地设在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旁。公司负责人萧樾表示:“这里不仅拥有重量级的考古遗址,还毗邻喀纳斯景区,交通便利,是开展跨学科研学旅行的理想场所,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体验中感悟历史。”
上半年,吉木乃县旅游人数116.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4%。当地牧民也从中受益。巴力很·乌热孜拜一家原来依靠放牧为生。现在,他们开办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收入提高不少。随着吉木乃县连通各地的一、二级公路畅通,旅游热度持续攀升,让巴力很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夕阳西下,秋风吹过石隙,奏响自然乐章。巨石不语,却洞见万年,自然与人文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