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潘 昊 杨红霞
实习记者 张富昭
9月16日,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出发,沿花久高速公路行驶约一小时后,抵达门堂乡果囊村。这里有黄河首曲女儿湾,之所以称为“女儿湾”,是因为黄河在这里出青海省境,流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又回绕至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形成一道壮美的自然回环,貌似出嫁的女儿回望家乡。
来到果囊村时,72岁的达哇早已在家门口等候。他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身后的院子里停放着摩托车、皮卡车和面包车。“平时在村里转悠就骑摩托,要去县城就开面包车。”尽管在久治县城有住房,达哇却更愿意住在村里,方便照顾智力残疾的女儿。
达哇曾担任果囊村村委会主任,门堂乡副乡长、乡长。生长于斯,工作于斯,如今养老于斯,达哇说自己“像一棵扎根在这片草原的草,亲眼看着脚下的土地一天一个样,身边群众生活一天一个样。”
最让他感慨的,是水、电、路的变化。
“我在乡里工作的时候,黄河边的牧民喝黄河水,住得离黄河比较远的牧户,四五家共用一口井。”达哇回忆,“那时候没有电,晚上点蜡烛。路更是难走,去县城开会,得提前一两天出发。”
如今,一切焕然一新。
走在果囊村,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打了水井,牧民喝上了干净方便的水。2017年底,花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恰好从村中穿过,并设有出口。“现在去县城、去州里,一脚油门的事!”达哇笑着说。
走进达哇的家,电视、洗衣机、电磁炉等家电一应俱全。“以前烧牛粪、捡柴火,现在全都用电,干净又方便。”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电磁炉煮上一壶浓醇的奶茶。
更让这位老乡长欣慰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读到高中都不用交学费,困难家庭还有补助。”他说,“牧民越来越愿意送孩子去读书,就算不上高中,也要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
达哇的两个孙女就是例子:一个在果洛州职业技术学校读书,每月生活费400多元;另一个正在西宁市备考公务员。“有了知识,有了技能,年轻人的路就越走越宽。”达哇语气中满是希望。
自然生态的蜕变,同样让他感到欣喜。
黄河流过门堂乡,形成一片广袤的湿地。近年来,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前来栖息的鸟类明显增多。“以前很少见的黑颈鹤,现在年年都来,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他说,“湿地好了,草原就好了,牛羊也壮实。”
每天清晨,达哇都会骑着摩托车在草原上转上一圈。看着曾经为之奔波的土地如今水草丰美、路通人和,他总是忍不住停下脚步,静静地望上一会儿。
“日子真的不一样了。”望着波光粼粼的黄河水,达哇轻声说。这位与黄河相伴一生的老人,正如许许多多生活在黄河边的牧民一样,见证着变迁,也拥抱着变化。而黄河,依旧静静地流向远方,映照着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好的明天。
(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潘昊 实习记者 张富昭)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21日 第3版:国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