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道龙赵小荣游记《 一笔祥龙行天下 》(四十五)天山天池胜境
博格达峰的雪顶在晨光中渐次苏醒,5445米的海拔让第一缕阳光先吻上积雪,再顺着云杉的枝叶流淌下来,落在1910米海拔的天池湖面。那泓古称“瑶池”的碧水,此刻像被揉碎的蓝宝石,粼粼波光里映着四周的苍翠——这便是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的天山天池,548平方公里的景区内,雪山冰川与垂直自然景观带相拥,把神话里的西王母传说,酿成了触手可及的人间胜境。
这日辰时刚过,天池上空的云絮忽然凝住,接着有松涛自南麓涌来,裹挟着清冽的山风。众人抬头时,只见玄色衣袂如墨染流云,无双道龙踏风而至,足尖掠过湖面时,竟未惊起半分涟漪;紧随其后的祥瑞红凤,朱红羽翼展开如烈火燃空,振翅间落下几片泛着金光的羽瓣,飘落在栈道旁的野花上,引得游人纷纷驻足。
二仙停在天池主景区的码头边,望着澄澈如蓝绸的湖水。不远处,一艘游船正缓缓驶离码头,100元一人的船票,让游客们得以近距离触摸湖心的碎冰——那是博格达峰融雪的余温。无双道龙望着游船犁开的水痕,指尖轻捻,便有诗句落于风中:
《观天池主景区》
博格达峰披雪纱,瑶池碧水映丹霞。
游船犁破湖心月,风送松声到客家。
祥瑞红凤俯身轻嗅岸边的野蔷薇,花香混着湖水的湿润扑面而来。她见栈道上有对老夫妻相互搀扶,老爷爷正举着手机,想把妻子与雪峰同框,却总因手抖失焦,忍不住轻声笑道:“这般景致,本就该慢慢赏。”说罢吟出一诗:
《咏天池栈道》
云杉列阵护清池,栈道蜿蜒入画迟。
莫道山高无客至,快门声里尽成诗。
二人沿栈道前行,行至东小天池时,忽闻轰鸣水声自崖间传来。绕过一片松林,便见一道瀑布从十余米高的崖壁飞泻而下,水珠撞击潭面时溅起细碎的彩虹——这里便是传说中西王母的沐浴处,又称“黑龙潭”。潭边的岩石上还留着未干的水迹,阳光透过松枝洒下,在潭底映出斑驳的光影,几尾小鱼摆着尾巴从光影里游过,竟似在云朵间穿梭。
无双道龙伸手接住一滴飞落的水珠,凉意顺着指尖漫至心口,忆起古籍中“西王母瑶池宴宾”的记载,轻声叹道:“原来神话从不是虚妄。”遂赋诗曰:
《叹东小天池》
飞瀑垂空落碧潭,松荫蔽日暑气残。
曾闻王母临妆镜,留得清波照宇寰。
祥瑞红凤索性落在潭边的青石上,朱红羽翼轻扫水面,漾开的涟漪竟与瀑布的水纹连成一线。她见潭边有位采药人正弯腰采摘草药,竹篓里已装了半篓党参,便问道:“此处灵气充沛,药材想必也带着天池的清润?”采药人笑着点头,她便吟出一诗:
《赏东小天池瀑布》
断崖泻玉挂长虹,潭底游鱼戏浅红。
不是人间烟火地,疑从仙境落尘中。
午后未时,二人决意登马牙山。乘索道时,220元一人的票价让同行的游客忍不住感慨“物超所值”——随着索道缓缓上升,脚下的天池渐渐缩成一弯新月,云杉林如绿色的绒毯铺展在山间,偶尔能看见几只雄鹰从索道旁掠过,翅膀擦着云絮飞行。
待抵达3056米的马牙山观景台,风忽然大了起来,吹得无双道龙的衣袂猎猎作响。极目远眺,博格达峰的雪顶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就能触到积雪;山体上的柱状石林更显奇特,灰白的岩石如马牙般参差排列,阳光照在上面,竟泛着玉石般的光泽。无双道龙扶着观景台的栏杆,望着脚下的天池与远处的雪山,只觉心胸开阔,吟道:
《登马牙山》
索道凌云上九霄,马牙石笋刺青霄。
天池如镜铺千里,遥对博峰雪未消。
祥瑞红凤则被不远处的高山草甸吸引,几匹哈萨克族牧民的骏马正在草甸上低头吃草,铃铛声顺着风飘来,与松涛声交织成曲。她望着牧民挥动马鞭的身影,轻声和诗:
《马牙山远眺》
极目天低雪岭横,松涛阵阵伴风鸣。
若非今日登高望,怎识天池别样情。
日暮时分,二人转至灯杆山。2718米的主峰上,火山岩风化而成的石笋群形态各异:有的如武士持剑,有的如卧虎昂首,最奇特的一根石笋顶端,竟顶着一块圆形的岩石,似天工雕琢的灯盏——“灯杆山”之名,便由此而来。站在山顶远眺,乌鲁木齐市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清晰,街道上的车灯连成金色的河流,与天上的晚霞相映成趣。
无双道龙望着这“山上雪、山下城”的奇景,想起方才在山脚下遇见的卖烤包子的摊主,那热腾腾的包子里裹着羊肉与洋葱的香气,竟与眼前的繁华烟火气遥相呼应。他轻声吟道:
《登灯杆山》
灯杆峰顶石嶙峋,远眺乌市暮色新。
山下霓虹山上雪,一城烟火一山春。
祥瑞红凤则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松针,松针上还沾着夕阳的暖意。她见几位摄影爱好者正举着长焦镜头,试图捕捉“晚霞染石笋”的画面,便笑着帮他们调整了角度,待快门声响起时,吟出一诗:
《灯杆山日暮》
夕阳斜照石笋红,晚霞漫卷映长空。
山高不碍城郭望,一片繁华入眼中。
当二人返回天池主景区时,湖畔早已聚满了游客——方才在东小天池遇见的采药人、马牙山索道上的同行者、灯杆山的摄影爱好者,竟都循着消息赶来。有位景区工作人员抱着一卷宣纸匆匆跑来,身后跟着几位捧着文房四宝的游客,笑着说道:“听闻仙长要书‘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我们特意寻来了二米四长的卷轴,想请仙长留墨,也让我们沾沾祥瑞之气。”
无双道龙见众人眼中满是期待,便颔首应允。宣纸在湖边的石桌上缓缓铺开,墨汁早已研好,浓淡恰到好处。他凝神静气,右手握笔,左臂微抬,待笔锋触到宣纸的刹那,人群忽然安静下来,只听得见湖水拍岸的声音与松涛的轻响。
起笔时,墨色如蛟龙探海,笔锋下沉间,似有博格达峰的厚重;行笔时,手腕轻转,墨痕如流云舒卷,藏着天池湖水的灵动;待到收笔,他手腕猛地一扬,笔锋顺势拖出,长长的墨痕在宣纸上蜿蜒,竟似游龙摆尾掠过湖面,尾端的墨色渐淡,如云雾缭绕——“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就此而成。
“好!”最先喝彩的是灯杆山遇见的摄影爱好者,他举着相机连拍数十张,镜头里墨龙映着雪山与晚霞,竟似要从纸上跃出。他放下相机,激动地说道:“我拍了十几年风景,从未见过这般有灵气的字!”说罢即兴吟出一诗:
《摄“反八拖尾龙”有感》
墨走天池映雪峰,快门追得一龙踪。
寻常镜头难留韵,却遇仙毫画里逢。
一旁的采药人早已放下竹篓,伸手轻轻拂过宣纸,墨香混着草药的清香扑面而来。他常年在山间行走,见惯了奇石异水,却从未见过如此苍劲的字,忍不住叹道:“这字里有山的硬气,有水的软气,是真真正正的天池神韵!”遂吟出:
《观书龙字忆山行》
笔落如龙撼雪峰,墨痕漫过涧边松。
我今采药逢仙迹,便把山川入句中。
人群中,有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正指着“龙”字,给孩子讲“龙佑华夏”的故事。孩子伸手想摸墨痕,却被母亲轻轻按住,她望着无双道龙,轻声说道:“多谢仙长留墨,也让孩子见见这般好的字,知道咱们中华的文化有多棒。”说罢吟出:
《观龙字示子》
墨龙卧在纸中央,映得天池雪色光。
儿且记此中华韵,一生莫忘是炎黄。
还有位哈萨克族牧民,骑着马赶来时,手里还提着一壶刚煮好的奶茶。他见众人围着“龙”字赞叹,便笑着将奶茶分给大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这字能护着我们的草原,护着天池的水。”经身边人点拨,他吟出质朴的诗句:
《赞龙字护草原》
龙字落纸映雪山,奶茶香里众人欢。
愿它护得草常绿,牛羊满坡岁岁安。
无双道龙望着眼前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游客,又看了看身边羽翼轻展的祥瑞红凤,笑道:“此字非我一人之功,是天池的山水给了它灵气,更是大家心中‘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念想,让它有了生命。”话音刚落,祥瑞红凤振翅而起,朱红羽翼扫过湖面,溅起的水珠落在宣纸上,竟在龙尾处晕出点点银光,引得人群又一阵惊叹。
暮色渐深,博格达峰的雪顶隐入夜空,天池的湖水泛着星光。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踏云而起时,游客们仍举着相机、捧着奶茶、拉着孩子不愿离去,那二米四长的“龙”字被景区工作人员小心卷起,墨香里飘着松涛、湖水与奶茶的气息。此时,远处传来几声归鸟的啼鸣,一位白发老者轻声吟出鹧鸪天,为这场奇遇作结:
鹧鸪天·记龙凤天池书龙
瑶池仙客踏云来,墨龙初落雪边开。
摄翁追影留霞色,牧者分茶话福胎。
书正气,护春台,天山见证此心斋。
他年若忆今朝事,仍念天池一龙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