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第二届楚文化节在千年古城荆州盛大开幕。夜幕下的荆州方特节庆广场,高朋满座、韶乐悠扬。文艺演出在万人诵读《千秋回响》中拉开序幕,实现跨越历史的天地对话。
开幕式以楚文化代表性文物楚漆、楚简、楚绣为叙事主线,分《美好荆州,“漆”待已久》《“简”述历史,读懂中国》《锦绣山河,与子同袍》三大篇章层层推进,亮出千年楚地的三张名片。全景展示了一幅浪漫诗意、如梦似幻的楚文化画卷。
当荆州籍著名影视演员、楚文化推广大使曾黎身着复原自马山一号楚墓的红色战国袍,在荆州古城墙前惊艳亮相时,这一幕不仅引爆了全网 "老祖宗的审美绝了" 的热议,更标志着一场深刻的城市变革正在这座千年古城发生。
第二届楚文化节以 "让世界看见楚文化"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参与,不仅为荆州赢得了人山人海、烟花绚烂的 "面子",更收获了文化认同、经济增量、治理升级等沉甸甸的 "里子"。这场盛会犹如一个支点,荆州正以楚文化为杠杆,撬动着城市的全面复兴。
一、文化自信,从博物馆 “老古董” 到年轻人的潮流单品
荆州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20 代楚王在此定都长达 411 年。荆州博物馆珍藏的虎座凤鸟悬鼓、战国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等文物,几乎囊括了楚文化的所有种类和精品。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多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中、学术研究的论文里,与普通大众存在着距离。
楚文化节成功打破了这种隔阂。以楚漆、楚简、楚绣为叙事主线的开幕式,通过 8K 技术的呈现,让文物 "活" 了起来,酷得如同科幻大片。更令人瞩目的是战国袍的爆火现象,这种以 1982 年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为原型复原的服饰,从考古发现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符号。在荆州古城东门宾阳楼附近,短短一年间就涌现出 40 余家战国袍旅拍妆造店,带动 200 多人就业。
这种文化转化并非偶然。荆州市文旅局副局长李征宇指出:"荆州不仅是目前各类新式战国袍的发源地,更是战国袍文化元素 IP 的唯一渊薮。"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认同,让战国袍旅拍成为他们 "礼敬传统文化、传递情绪价值的优良载体"。
从博物馆里的文物到年轻人身上的服饰,从学术论文的术语到社交媒体的热词,楚文化完成了从 "高高在上" 到 "人人可感" 的华丽转身。
二、经济账本,1297 亿真金白银,文化流量变发展增量
文化节的热闹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楚商盛会暨重大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荆州签下的项目总投资额达 1297.3 亿元,包括 3 个百亿元项目和 4 个 50 亿至 100 亿元项目。这些项目并非简单的资金堆砌,而是精准对接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有高含金量、高含科量、高含绿量的特点。
包括100万吨绿色循环新材料项目在内的三个百亿级项目的落地更是将为荆州产业结构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这些项目与楚文化 IP 形成了巧妙的协同效应,文化节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环境;而产业项目的落地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反哺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旅消费的爆发式增长是另一亮点。除了火爆的战国袍旅拍,荆州方特东方神画、楚王车马阵等景区也迎来客流高峰。楚王车马阵景区推出的 VR 体验项目大受欢迎,让游客能 "穿越" 到战国时期,看到完整的车马仪仗,这一创新使青少年游客占比从 30% 升至 50%,游客满意度更是高达 95%。
文化体验项目的创新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更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三、城市治理,一场盛会逼出更贴心的荆州
一场成功的文化盛会,考验的不仅是活动组织能力,更是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为迎接楚文化节,荆州进行了一次全面的 "城市体检" 与 "疗愈",而这种治理升级并没有随着活动结束而终止,反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长期红利。
在环境整治方面,荆州推行 "全民洁城" 行动,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彻底清理卫生死角。2800 余名 "城市美容师" 坚守一线,对火车站、旅游景区、美食街区等人流 "热点" 实施提标作业,确保垃圾 "日产日清"。园林绿化部门在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及景区周边精心布置 67 处主题花坛,41 万盆时令花卉竞相绽放,为古城披上了节日盛装。
交通出行保障体现了城市的温度与智慧。文化节期间,荆州延续了惠民传统,中心城区 216 家机关、事业单位总计3万个停车泊位免费向公众开放。400 辆公交车焕然一新,站台擦得锃亮,司机接受培训成为 "文化使者",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文化传播的过程。
科技赋能让城市治理更精准高效。节日期间,荆州市智慧城管信息中心的两台智能 AI 巡查采集车 "小蓝" 全时在线,这种 "科技 + 治理" 的模式不仅保障了文化节的顺利举办,更成为了城市日常管理的新常态。
从临时保障到长效机制,从问题整治到主动服务,一场文化盛会的考验,助推荆州的城市治理正在实现质的飞跃。
四、国际视野,从区域名城到世界 IP,荆州不再只是 “三国故地”
长期以来,提及荆州,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 "三国故地" 的标签。而本届楚文化节则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荆州作为 "楚国古都" 的另一面魅力,推动楚文化从区域文化符号升级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 IP。
本届楚文化节,吸引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参与。文化节开幕式上,"拉美和加勒比使团荆州行" 活动正式启动,荆州市委副书记金鹏向使节代表赠送象征友谊与合作的钥匙。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驻华使团团长、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等16个国家的外交官的参与,让楚文化首次大规模进入拉美外交圈的视野。
更具深意的是,拉美和加勒比外交官联队与荆州市沙超联队交换签名足球,开启了足球国际交流活动,这种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为国际交往增添了新维度。
"长江与世界大河的对话 —— 首届国际青年长江行" 活动授旗仪式同期举行,来自 13 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从荆州出发,走看长江、读懂中国。
马尔代夫青年赋能、信息和艺术部国务部长阿里・萨曼的出席,体现了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国际青年将成为楚文化的传播者,把在荆州的所见所闻带到世界各地。
楚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停留在交流层面,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荆州精心制作的楚文化宣传片登上海外电子屏,楚简、漆器等文化瑰宝成为外交礼物,让世界近距离感受楚文化的魅力。从 "三国故地" 到 "楚文化发祥地",荆州的国际形象正在经历一次成功的重塑与升级。
五、市民心态,从 “抱怨” 到 “主动站台”,“不服周” 的劲儿回来了
一座城市的复兴,最终要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楚文化节带来的最可喜变化,是荆州居民心态的转变 —— 从过去的 "抱怨" 转向主动参与,从 "城市居民" 转变为 "文化使者",那种楚人 "不服周"(不服输)的精神气又回来了。
300 名青年主动报名成为文化节志愿者,接受急救、礼仪等专业培训,在各个岗位上热情服务八方来客。许多市民自发参与 "全民洁城" 行动,清理街道卫生,美化城市环境。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荆州的抱怨少了,推荐家乡、讨论楚文化的声音多了。这种主人翁意识的觉醒,让城市充满了温暖与活力。
荆州春不晚汉服店老板蒋平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作为一名汉服爱好者,2016 年就推汉服的他,去年看到战国袍 “出圈”,立马开了店。现在他不光给游客做妆造,还主动推荐荆州美食景点,成了 “民间文化代言人”。这种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的转变,才是荆州最宝贵的精气神。
六、城市定位,不跟襄阳宜昌比 GDP,荆州终于找准了自己
在湖北的城市格局中,荆州曾长期面临与襄阳、宜昌的比较与竞争。楚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荆州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 不比 GDP 比文化,不啃老本创新活,不闭门造车开放玩,将楚文化这一独一无二的底牌转化为最强劲的发展动能。
襄阳以三国文化、汽车产业为特色,宜昌凭借三峡水利枢纽发展水电、旅游产业,而荆州则明智地选择了楚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实施上,荆州没有简单 "啃老本",而是积极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将战国袍、楚简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年轻人喜欢的体验项目,用 8K 技术、VR 等现代科技活化文物,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楚王车马阵景区的 VR 体验就是成功案例,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爱上楚文化。
更重要的是,荆州采取开放姿态 "玩转" 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拉国际资源,讲全球故事,让楚文化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这种开放视野不仅提升了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荆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形成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烟花会散,但荆州的 “里子” 藏着未来
楚文化节的烟花会散,嘉宾会离,但它为荆州留下的六大 "里子":文化认同、经济实绩、治理升级、国际视野、市民信心、城市定位,正在默默重塑这座城市的未来。
从马山一号楚墓的文物,到年轻人身上的战国袍;从 1297 亿的项目,到市民自发的守护;从 “三国故地” 的标签,到 “楚文化发祥地” 的新名片,这场盛会不是终点,而是荆州 “找回自己” 的开始。
未来,当新能源产业园的机器运转起来,当国际青年把楚文化故事带到世界各地,当荆州居民继续以主人翁姿态建设家乡,我们会发现,楚文化节留下的远不止一时的热闹,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以开放为路,这才是荆州 "不服周" 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诠释,也是这座千年古城走向复兴的正确路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