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提到内蒙古,好多人脑子里就俩字:草原。
但克什克腾旗这地儿,压根不是单一频道,秋一到,乌兰布统草原就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桦树林黄得透亮,松针绿得深沉,配上远处黛青色的山峦,随手一拍就是电脑桌面。
这地儿可是大兴安岭和燕山余脉的“交汇处”,东边是密林,中间是草原,西边能瞅见沙漠,三种地貌跟约好了似的挤在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更绝的是克什克腾石阵,这堆石头可不是随便堆的,可是1.8亿年前岩浆冷却后,又被冰川“打磨”过的杰作,一个个石柱像被巨人劈出来的,站在里面恍如穿越到外星。
达里诺尔湖这时候也不闲着,作为“百鸟乐园”,秋迁的白天鹅、丹顶鹤扎堆儿,运气好能看见白尾鹞跟喜鹊“干架”,生态大戏天天上演。
对了,这儿还是风电界的“大佬”,2025年3月刚整出全国最大的单机陆上风电项目,风车在草原上转起来,跟科幻片似的。
金界壕那道土埂子也得说说,900多年前金朝修的防御工事,现在还歪歪扭扭地趴在草原上,像条沉睡的龙,默默瞅着时代变来变去。
舌尖上的塞北:非遗味与新庄稼的碰撞
在克什克腾,吃的可不止手把肉,经棚镇常善村的老油坊,120多年的锤打麻油手艺还在响。
那油锤砸下去“咚、咚”的,跟打鼓似的,元代《王祯农书》里就记着这“卧式锤榨法”。

现在这手艺成了省级非遗,榨出来的亚麻籽油被喊作“草原黄金”,拌凉菜能香出二里地。
达里湖的华子鱼更是一绝,这鱼在半咸水里长大,每年春季洄游跟闯关似的,九死一生才能产卵。
冬天的冬捕仪式那叫一个热闹,渔网拉上来全是蹦跶的华子鱼,2011年这习俗就被列进非遗了。
当地人最爱的吃法是干炸,外酥里嫩,撒点椒盐,配啤酒绝了。
要说新鲜玩意儿,宇宙地镇的沙葱基地算一个,2024年刚搞起来的,跟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把野生沙葱驯化成大棚里的“网红”,20天就能割一茬。
还有黄芪种植基地,6.5万亩旱坡地全种上了,克旗黄芪现在可是响当当的招牌。
达日罕乌拉苏木的“小驼乡”也厉害,国内最大的骆驼奶基地,一天能产1000多斤驼奶,驼肉干嚼着贼香。
老手艺遇上新玩法:非遗里的乡村密码
常善村油坊的锤声,其实是民族团结的“密码”,各族师傅围着油锤忙活,汉人师傅调火候,蒙古师傅掌锤,回族师傅管筛油,100多年就这么过来了。
现在搞起了非遗工坊,电商一卖,麻油能到全国各地,老手艺成了致富钥匙。
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那可是“兴安之巅”,海拔2029米,秋景层林尽染,民国诗人说它是“天然东北小长城”。
山里头不光景美,还有大矿,长江以北最大的铁锡矿,锡矿储量全国第三,挖出来的矿能造汽车、高铁,厉害吧?宇宙地镇这名字够酷,传说跟陨石有关。
这儿的热水塘温泉是全国第二大甲级温泉,辽代就有人泡了,现在成了打卡地。
沙葱基地还搞起了采摘体验,游客能下地拔沙葱,完了再喝碗黄芪炖鸡汤,乡村旅游玩出花来了。
十一假期要想避开人潮,来克什克腾准没错,看秋景、吃华子鱼、泡温泉,再听听老油坊的锤声,这塞北童话,比滤镜里的美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