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明慧
“源”的本意指水流发源处,这在启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青海有了具体意指,也让这方生态要地有了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美誉。在纵横交错的大小水系中,被誉为“青海人民母亲河”的湟水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青海北川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
以湟水河为界,北川河与南川河一北一南,最终汇流奔腾向远,北川河提供了最大的补给流量。近年来,从人力到财力再到物力的持续投入,使北川河生态实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条既发挥生态功能又兼具发展价值的河流,已成为彰显城市魅力的景观河、惠及沿岸群众的幸福河。从汇流地溯向源起处,北川河源保护“密码”又将如何呈现?
“一张图”监测
在祁连山腹地的达坂山脉,有一处海拔4600多米的山峰常年积雪覆盖,这便是北川河的源头开甫托山峰。高寒严酷的极地环境,成为高原旗舰物种雪豹栖居的天然场所,今年7月初和9月初,红外相机记录到雪豹活动影像。自2020年首次发现雪豹至今,每年都有记录,其中四只雪豹同框的画面极为珍贵。
雪豹作为顶级猎食者,它的变化在一定层面上指示着环境质量,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源头所在地,实现最严格保护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而支撑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基础数据监测。
正如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于志俊所言:“没有基础数据监测就无法开展其他工作,推进大数据一体化信息平台智慧保护区建设,正按年度衔接完成十年规划。”
在大通县境内,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都是北川河的支流,北川河源区囊括这三条河流的源头区域,总面积达10.79万公顷,是西宁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智慧化建设、大数据应用成为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多次记录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活动影像,提升了公众对北川河源区的知晓度、关注度。
目前,大通北川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张图”孪生可视化系统进一步修改完善,初步完成水文监测设备安装及初步测试工作、保护区智慧物联感知监测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已在北川河源区宝库乡建设四个微波传输塔,除了红外监测作用,还兼具气象、水流监测、碳汇测量等内容,既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把数据资源聚合到了一起。
结合大通县地理分布,于志俊这样形容,保护区涉及5个乡镇2个行政村,“一张图”孪生可视化系统的建设,不用再像以前翻越山头或绕过河道,通过智慧化建设连接到一起,实现直线最短距离管护,源区保护则连成了“一张网”,还能解决信号盲区的监测问题。
“借助微波传输把保护区统筹到一张智慧监测网上,正按照规划有序推进。计划今年在向化乡推动微波传输塔建设工作,力争在全省打造示范积累经验。”于志俊信心满满地说。
在北川河源区,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科研,当下的数据监测、积累也是为日后深化保护工作夯基垒台。于志俊告诉记者:“数据监测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争取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生态保护双向开展数据分析、科学研究等,在资源实现共享中推动成果应用,进而通过广泛宣传推动保护工作不断深入。”
一群人守护
见到生态管护员郭志芳时,他正在将军沟一带巡护,管护区域内以灌丛、草地为多,管护面积0.34公顷。
郭志芳来自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村,自2013年成为护林员,再到现在成为生态管护员,这些年生态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以前见到六七只藏雪鸡算多了,现在能见到二三十只结群,马鹿也是一样。”让郭志芳感受最直接的,就是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植物生长更加茂盛,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郭志芳负责日常巡护、森林草原防灭火、政策宣传、布设红外相机等,冬季巡护时遇到没膝的大雪,夏季巡护时遇到大雨,甚至有的路都是走两步退一步。对管护员而言,这是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正是这样一份无畏的情怀,筑牢了生态最前沿的保护防线。
北川河作为湟水河的一级支流,把大通县和西宁市区连在了一起,其各项指标平衡在生态守恒中至关重要。北川河源区正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生态管护员+群众的模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通过机制完善、政策引导等方式,为地方搭建既能保护又要发展的桥梁,实现全民参与源区生态保护。
于志俊介绍,北川河源涉及区域的行政村,通过吸纳当地群众成为生态管护员,让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有了生活保障,实现了生态、生产与生活的有机衔接。郭志芳就是受益者之一,不仅把热爱付诸于山水间,还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
守护北川河源,还有一群热爱山水的“北川河人”。高英是东峡管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山里,她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生态一线的“守门员”。她说,保护源头责任重大,日常巡护不敢放松也未曾松懈。
这两年,高英学会使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布设红外相机、操作无人机开展巡护都不在话下。“作为守源人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以后把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到工作中。”高英表示。
北川河源区是大通县海拔最高的区域,历经多年保护,绿面增加了、野生动物也多了。目前,野生动物资源增加到223种,植物资源增加到628种,且通过对保护区范围内调查到的蝶类鉴定和分类,发现现分布有蝴蝶8科44属67种。
于志俊认为,保护好北川河,就是筑牢西宁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目前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生态警务室,也正在探索生态+检察官+人才引进的管护机制,以党建引领推动工作,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保护大格局。”
一条河涵养
北川河流经大通县全境,在蜿蜒至西宁市区后与湟水河交汇,不仅承载着水源涵养功能,也影响着流域内农业灌溉和经济发展。水润万物,任何生命的个体或是城市,因水而更显灵动。于志俊告诉记者,通过卫星监测显示,北川河是黄河流域输入水流量最多的一条支流。因为流量大,他形象地说:“如果没有北川河,湟水河很有可能断流。”
在北川河其中一条支流宝库河的上游,建成的黑泉水库作为“引大济湟”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西宁及周边地区的生活生态及工农业用水具有重要作用。曾经,随着周边区域发展层次的拉伸延展,北川河也受到过“创伤”,如今围绕水生态实施系统治理后,从水中到岸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前直排现象比较严重,这几年随着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升级,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持续深化,水质明显改善,野生动物可直接饮用,降雨量、植被覆盖度都在增加,北川河整体实现良性循环。”于志俊说。
北川河的水不仅辐射产业发展,也渗透到每个人的生产生活,确保水生态安全是重中之重。于志俊告诉记者,按照要求北川河出境断面水质要保持在三类以上,他们在水体保护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通过科技化手段应用,实现水质、水体等水环境的实时监测,从源头保护入手确保一江清水、大境通达。
从流域放眼全域,北川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源涵养功能的持续提升,成就大通县成为一处生态要地、生态宝地。于志俊说,北川河的涵养,让大通县成为目前西宁市乃至全省森林覆盖率靠前的区域,而这“天然氧吧”对于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通县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西宁市生态安全格局中作用明显,尤其在碳中和方面,这与北川河的涵养功能息息相关。”
而今,北川河湿地公园成为西宁市区一处亮眼的滨河景观。当一河清水、两岸美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催生出丰富业态时,也吸引了众多停憩的水鸟,记录到的水鸟数量不断刷新。从北川河湿地公园到全流域,好生态成就了发展的多元路径,生态成果正以有形载体转化为民生福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目前,保护区依托引才政策,围绕基层治理等,面向全国各地广引专家学者,参与源区生态保护工作。希望集聚更多智慧,发挥专家长处,从多领域带动干部能力提升,以更精准的工作实现整体保护。”于志俊说。
站在北川河与湟水河的汇合处向北望去,秋日的暖阳铺洒在粼粼的水面上,如群星倾泻闪耀光芒,一条大河穿城过,滋养生灵万物。当心灵与自然和谐共鸣,我们更应以一颗敬畏之心向无数个守源人致敬,他们把声声脚步、默默付出,化作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满腔热情。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22日 第5版:江源生态)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