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吴柏啸)新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已迈入文旅深度融合的新阶段。9月12日,市文广旅局围绕大运河沿线工业遗存旧址开展专项摸底调研,系统梳理宿迁近代工业在大运河畔的工业发展脉络,为后续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筑牢基础。此次调研正是宿迁深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例证。
从承载水利记忆的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到彰显皇家规制的皂河龙王庙行宫,再到焕发新生的中运河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宿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根基、以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深挖大运河宿迁段独特文旅资源,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提升配套服务能级,精心打造具有宿迁辨识度的大运河文化地标,让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新活力。
严守保护底线
夯实大运河发展根基
文化遗产是大运河的“根”与“魂”。市文广旅局坚持“严”字当头,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系统而专业地守护群众的大运河文化记忆。
“先考古、后建设”已成为宿迁城市开发的刚性准则。这不仅是流程的优化,还是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跃升。“2023年以来,我市对新盛街地块、皂河龙运城地块等109个大运河沿线项目实施考古勘探,勘探面积达2148万平方米,发现文物1141件(组),推动各级各类文物应保尽保,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宿迁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晁剑虹介绍。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我市共查清不可移动文物点544处,其中涉大运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点6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盘库建档工作,对6043件文物实行“一物一档”管理,在有效规避文物在搬迁、展览等环节的混淆与损坏风险的同时,还为科学保护文物提供了坚实依据。
深挖文化内涵
诠释大运河时代价值
如何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传出去”?宿迁从研究阐释、文艺创作、展示传播三方面协同发力,将厚重的大运河文化底蕴转化为群众可感可触的文化成果。
学术研究为大运河文化“立传”。《宿迁运河史》《宿迁文化遗产录》等系列丛书系统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深入阐释其在水利、商贸、民俗等领域的独特价值。
文艺创作为大运河精神“赋形”。柳琴戏《古镇酒坊》斩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柳琴戏《靳辅》剧本入选2025年度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名单,小剧场柳琴戏《渔歌》摘得第二届“紫金戏剧文学奖”。截至目前,全市创作大运河主题文艺作品超200件。
大运河,这条滋养大地的“母亲河”,同样孕育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大运河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我市常态化举办“非遗大集”“非遗美食展”等活动。在宿迁,大运河文化不再是被尘封的“典籍”,而是浸润百姓生活日常的“活态记忆”。
深化文旅融合
释放大运河经济动能
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近年来,宿迁精准把握大运河文化受众需求,聚焦项目建设、品牌创建、平台搭建,将自然风貌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通过产城联动推动文旅业态创新,以大运河文旅IP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见证着融合成效:2023年以来,全市大运河沿线39个文旅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4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大运河沿线国家A级旅游景区24个;今年上半年,全市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574.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6.91亿元……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得到活化利用的大运河文化已成为文旅“流量”,而这股“流量”正朝着经济发展的“增量”持续转化。
“当前,我市仍面临高等级景区供给不足、运河品牌知名度不高、文化遗产保护不均衡等挑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文旅资源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大运河文旅品牌集群,让大运河文化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市文广旅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倪军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