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全女经济” 热潮下的户外活动,以 “姐妹互助、独立闪耀” 为噱头吸引女性参与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卡式炉爆炸,却将 “她力量” 的美好滤镜击碎。某全女俱乐部组织的 “女孩子的徒步” 露营活动中,卡式炉点燃三分钟后轰然爆炸,造成多人烧伤,其中两人进 ICU。这场从 “励志团建” 到 “惊魂事故” 的转折,不仅暴露了活动参与者的安全常识缺失,更揭开了部分 “全女活动” 背后重流量、轻安全的商业乱象。 一、“她力量” 噱头:一场为女性量身打造的 “治愈之旅” 近年来,“全女经济” 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从全女登山团到全女读书会,各类主打 “女性专属、姐妹互助” 的组织与活动层出不穷。此次出事的全女俱乐部,正是借着这股热潮成立,其核心宣传点是 “打破女性标签,联结温暖力量”,声称要让女性在无男性参与的环境中,放松自我、坦诚交流。  俱乐部此次推出的 “女孩子的徒步” 活动,从宣传阶段就精准抓住女性需求。活动推文里写道:“不用迁就他人节奏,不用伪装坚强,和姐妹们一起走进自然,拍美照、聊心事、享自由”。文中着重强调三大 “安心保障”:由经验丰富的女领队全程垫后,确保无人掉队;七部手机同时开启导航,规避迷路风险;拍照时会开启 “夸夸大法”,无论姿势好坏,都能收获姐妹的真诚赞美,给足情绪价值。 除了户外徒步,活动还包含 “闺蜜专属环节”:晚上露营时举办睡衣趴,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零食、吐槽生活 —— 从原生家庭的束缚到父母催婚的压力,从职场晋升的烦恼到副业搞钱的迷茫,都能在交流中找到共鸣。这样的设定,让不少渴望情感联结的女性心动,最终吸引了 17 名女性报名参与,年龄从 22 岁到 35 岁不等,既有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也有职场妈妈。 活动当天上午 9 点,17 名参与者背着露营装备、提着烧烤食材,在约定地点集合。俱乐部工作人员早已备好物资,包括帐篷、折叠桌椅、烧烤架,以及此次引发事故的卡式炉。大家见面后格外热情,互相帮忙整理装备,一路说说笑笑向目的地 —— 城郊的一处湿地公园出发。抵达公园指定区域后,众人先合力搭起帐篷,随后开始布置 “拍照场景”:有人举起写着 “女性不被标签定义” 的手举牌,有人捧着 “做自己,不只今天才闪耀” 的标语,在草坪上摆出各种姿势合影,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们身上,画面看起来温馨又励志。 “当时觉得这趟来对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在一起,特别放松。” 事后,一名轻伤的参与者回忆,谁也没料到,几小时后,这片充满欢声笑语的草坪会变成混乱的 “事故现场”。 二、三分钟惊魂:卡式炉爆炸撕裂美好
 下午 4 点左右,露营活动进入 “烧烤环节”。工作人员从装备箱里拿出两台卡式炉,摆在折叠桌上,准备煮火锅和烤食材。参与者们围坐在桌子旁,有的帮忙洗蔬菜,有的撕开食材包装,说说笑笑间,工作人员拧开卡式炉气阀,用打火机点燃了炉头。蓝色的火焰缓缓升起,大家兴奋地将火锅锅底放在炉上,期待着热气腾腾的美食。 然而,仅仅三分钟后,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嘭” 的一声巨响,其中一台卡式炉突然爆炸,瞬间冒出一团火球,炉身四分五裂,碎片飞溅到周围人的身上。离卡式炉最近的三名女性首当其冲:28 岁的王女士手部和面部被火焰灼伤,皮肤瞬间红肿起泡,头发被烧焦了一大片;32 岁的李女士和 25 岁的张女士伤势更重,爆炸产生的热浪将她们掀倒在地,身上的衣服被引燃,慌乱中两人在草坪上翻滚灭火,导致多处皮肤二度烧伤。 现场瞬间陷入混乱,原本的欢声笑语变成尖叫与哭喊。“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听到巨响,然后就感觉到脸上火辣辣地疼。” 王女士说,她下意识地用手捂住脸,看到手上的皮肤起了水泡,吓得浑身发抖。旁边的参与者反应过来后,纷纷冲上前帮忙:有人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浇在伤者身上灭火,有人跑到不远处的小溪边,用树叶舀起溪水,不停地往伤者灼伤的皮肤上泼;还有人颤抖着拿出手机,拨打 120 急救电话。 由于公园位置较偏,救护车在 20 分钟后才赶到。医护人员下车后,迅速对伤者进行初步处理:用生理盐水冲洗灼伤部位,涂抹烧伤药膏,并用纱布简单包扎。随后,将王女士、李女士、张女士以及一名手臂被碎片划伤的工作人员抬上救护车,送往市区医院救治。剩下的参与者站在原地,看着散落一地的卡式炉碎片、打翻的食材和熄灭的火焰,脸色苍白,没人再提 “美好”“治愈” 这类词,空气中只剩下烧焦的味道和压抑的沉默。 当天晚上,医院传来诊断结果:王女士手部和面部为 “二度烧伤”,需要住院治疗;李女士和张女士因烧伤面积较大,且部分伤口深度达到二度,被直接送进 ICU 观察;受伤的工作人员伤势较轻,经过处理后已回家休养。消息传到参与者群里,众人既心疼伤者,又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充满疑惑:“好好的卡式炉怎么会突然爆炸?”
 三、真相还原:谁造了这颗 “定时炸弹”? 事故发生后,伤者及家属第一时间将矛头指向活动主办方和卡式炉供应商。王女士的家人在医院愤怒地表示:“俱乐部组织活动,就该对参与者的安全负责,肯定是他们提供的卡式炉有问题,要么是劣质产品,要么是没定期检修。” 其他参与者也纷纷附和,认为主办方和商家难辞其咎,要求双方承担医疗费用和赔偿。 主办方起初也将责任推向卡式炉供应商,派人找到商家交涉:“你们提供的设备在活动中突然爆炸,导致多人受伤,怀疑是设备老化、没有定期检修,你们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商家显得十分冷静,提出要查看事故现场的卡式炉残骸,还原事发经过。 两天后,商家带着专业技术人员来到事故现场,对爆炸后的卡式炉进行仔细检查。现场的卡式炉已经完全分崩离析,炉体外壳变形扭曲,炉头零件散落一地。技术人员逐一检查残骸,很快发现了第一个关键问题:卡式炉的支架完全没有展开,炉面处于 “悬空” 状态,而当时使用者直接将沉重的火锅锅底放在了炉面上。“这就相当于把燃气灶当电磁炉用,” 技术人员解释,“卡式炉的支架是用来承重和分散热量的,不展开支架就放重物,炉体受力不均,很容易引发燃气泄漏,这本身就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解释爆炸的威力 —— 通常情况下,支架未展开可能导致燃气泄漏引发小火,而非如此剧烈的爆炸。技术人员继续在现场搜寻,最终在离爆炸点三米远的草丛里,发现了另一个炸裂的卡式炉气罐,气罐外壳有明显的高温灼烧痕迹,且炸裂的纹路与主爆炸点的痕迹完全吻合。 结合这两个发现,技术人员还原了事发全过程:当时使用者不仅没有展开卡式炉支架,还将备用气罐直接放在了卡式炉内部,靠近燃烧的炉头。随着炉头温度升高,放在内部的备用气罐被持续加热,罐内气压不断升高,最终超过承受极限,引发剧烈爆炸;同时,未展开支架的卡式炉因受力不均,燃气泄漏后遇到明火,进一步加剧了爆炸威力。 “这种操作简直是在制造‘定时炸弹’,” 技术人员无奈地说,“我们生产的卡式炉都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明确要求‘使用前必须展开支架’‘备用气罐需远离火源存放’,但谁也没想到,会有人同时违反这两个最基本的安全规定,相当于在灶台里放二踢脚,神仙来了也防不住。” 商家随后发布声明,称此次事故 100% 由人为操作不当导致,与设备质量无关,并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调查,用证据 “硬刚到底”。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参与活动的女性们陷入沉默。有参与者坦言,当时大家都忙着拍照、聊天,没人仔细看卡式炉的使用说明,“想着就是简单煮个火锅,谁能想到有这么多讲究”;还有人猜测,可能是为了让拍照时的桌面更整洁,才把备用气罐放进炉内,“没考虑到安全问题”。 四、责任推诿:从 “姐妹互助” 到 “踢群甩锅” 事故原因查明后,最令人心寒的不是操作失误本身,而是主办方的 “甩锅” 行为。起初,当伤者家属要求主办方承担医疗费用和后续赔偿时,主办方负责人还会出面协调,试图说服家属 “降低赔偿要求”,称 “俱乐部资金有限,大家都是姐妹,互相体谅一下”。但当家属明确拒绝 “降低要求”,坚持要主办方承担应有的责任时,主办方的态度瞬间转变。 先是停止支付已垫付的部分医疗费,随后将所有伤者及家属移出活动微信群,切断了沟通渠道。“之前宣传的‘姐妹互助’‘温暖联结’,在出事之后全成了空话,” 王女士的姐姐气愤地说,“我们联系主办方负责人,对方要么不接电话,要么直接拉黑,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 无奈之下,伤者们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和文字,控诉主办方的不负责任,并曝光了俱乐部的一系列问题。根据伤者提供的证据,这家全女俱乐部疑似没有正规的经营资质,既未在相关部门登记备案,也没有取得组织户外活动的许可。更令人意外的是,俱乐部组织活动的真实目的,并非单纯为了 “联结女性力量”,而是借着 “全女活动” 引流,吸引女性粉丝加入后,推销高价健康保养品,甚至发展下线进行盈利 —— 活动参与者需要 AA 承担露营费用,且必须在小红书等平台发布活动照片进行宣传,而这些参与者大多本身拥有一定粉丝量,相当于为俱乐部免费 “打广告”。
 伤者还透露,此次露营活动存在多处违规:活动地点选在城郊湿地公园,而该公园明确规定 “禁止明火烧烤”,但主办方为了 “营造氛围”,私自违反规定;此外,俱乐部没有为任何参与者购买意外保险,导致伤者无法通过保险报销医疗费用。“所谓的‘七部手机导航’‘女领队垫后’,也都是宣传噱头,” 一名参与者说,“实际徒步时,领队根本没在最后垫后,导航也只开了两部手机,大家差点在树林里迷路。” 面对伤者的曝光,俱乐部始终没有正面回应,只是通过少数未被踢群的参与者,私下散布 “伤者自己操作失误,与俱乐部无关” 的言论。而当初被主办方指责的卡式炉商家,在拿出确凿证据证明设备无质量问题后,也成了 “受害者”,不少网友在商家的社交账号下留言:“心疼商家,躺着也中枪”“这哪是设备问题,分明是使用者没常识”。 随着事件发酵,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讨论。有网友表示:“不能因为‘全女’‘她力量’这些标签,就忽视活动的安全和合规性,组织者既然收了钱,就该承担起责任”;也有网友批评参与者:“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操作前不看说明书,出事就怪别人,这也说不过去”;还有网友直指问题核心:“现在很多所谓的‘全女活动’,只是借‘女性力量’的幌子圈钱,根本不重视安全和服务,该好好管管了”。 五、相似闹剧:“全女活动” 为何频现信任危机? 这场卡式炉爆炸事件,并非 “全女活动” 首次引发争议。此前,另一支全女登山团就曾上演过 “农夫与蛇” 的闹剧,让 “全女活动” 的信任度雪上加霜。 据媒体报道,该登山团曾组织 50 多名女性徒步爬山,途中因领队带错路而陷入迷路困境,当时天色渐暗,队员们随身携带的水和食物所剩无几,众人又冷又饿,陷入恐慌。幸运的是,她们在山间遇到了三名正在露营的人 —— 两男一女,对方不仅主动分享了自己的食物和水源,还让两名男性成员轮流带路,将 50 多名迷路女性安全送出山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登山团事后发布活动宣传文章时,却将这三名好心人的形象彻底扭曲。文中称,遇到的两名男性 “浑身酒气,行为猥琐”,对队员们 “图谋不轨”,而队员们凭借 “高智商、高学历的优势”,“巧妙周旋才得以脱身”。这样的描述,让三名好心人瞬间从 “救命恩人” 变成 “猥琐之徒”。 事发后,参与登山的部分女性队员看不下去,要求组织者删除不实文章、公开道歉,但组织者不仅拒绝,还说了一句 “女生何苦为难女生”,随后将提出异议的队员全部踢出群聊。最终,三名好心人通过调取山间监控,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登山团的谎言才被戳破。 这两起事件,虽然性质不同,却暴露了部分 “全女活动” 的共性问题:一方面,组织者过度追求流量和利益,借 “女性力量” 的噱头吸引参与者,却忽视活动的安全保障、合规性和服务质量,出事后果断 “甩锅”;另一方面,部分参与者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责任意识,既没有提前了解活动的合规性,也没有做好自我保护,出事後一味将责任推给他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正在消耗公众对 “全女活动” 的信任。原本,“全女活动” 的初衷是为女性提供一个放松、交流、互助的空间,让女性在无性别偏见的环境中展现自我,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当越来越多的 “全女活动” 被曝出 “圈钱”“甩锅”“造假” 等问题,“她力量” 的美好标签就会被玷污,最终伤害的,是真正想通过这类活动获得支持与联结的女性。 如今,卡式炉爆炸事件中的伤者仍在医院接受治疗,李女士和张女士虽然已从 ICU 转入普通病房,但后续的植皮手术和康复治疗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她们的家属仍在与主办方协商赔偿事宜,同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俱乐部的违规行为。而那家全女俱乐部,虽然暂时沉寂,但据知情者透露,其负责人正在准备更换名称,计划 “换个马甲” 继续组织活动。
夕阳下的城郊湿地公园,曾经举办露营活动的草坪已恢复平静,只有零星的卡式炉碎片还藏在草丛里,无声地诉说着那场 “惊魂夜”。路过的游客不会知道,这里曾有 17 名女性满怀期待地追寻 “姐妹温暖”,最终却收获了伤痛与失望。而这场事故留给人们的思考,远未结束 —— 当 “全女经济” 持续升温,如何让 “她力量” 真正成为温暖的支撑,而非流量的噱头、圈钱的工具,或许是整个行业需要面对的课题。
|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