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郑州、洛阳研学心路纪实
当列车缓缓驶离河洛大地,车窗外的嵩山轮廓渐次模糊,洛阳城的灯火悄然隐没,我指尖仍留存着龙门石窟石壁的微凉,耳畔似还萦绕着少林寺的晨钟暮鼓与洛耐红色纪念馆中的英雄回响。这场由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洛阳、郑州研学之旅,于我们而言,绝非一次寻常的古都探访,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一次直抵心灵的红色洗礼,一次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叩问初心、汲取力量的精神远征。
一、初抵洛阳:洛水润古都,红魂照初心
如果说郑州是“商都”与“红城”的交融,嵩山是“武韵”与“禅心”的共生,那么洛阳则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都——“九朝兴替帝王楼,洛水汤汤入海流”,这里见证了十三朝的兴衰荣辱,也留存着中华文明最璀璨的篇章。此次洛阳研学,我们既探寻了古都的文明印记,也追寻了红色的精神坐标。
此次洛阳研学的第一个红色站点,是洛耐红色教育中心,这也是我们此次研学的重点。
在这里,我们缅怀了习仲勋同志在洛阳耐火材料厂工作期间的事迹,学习了习仲勋精神。“洛耐园中忆往昔,先生落难志难违”,20世纪60年代,习仲勋同志被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劳动,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与工人群众同甘共苦。“泡澡常同工友乐,谈心更与百姓依”,他深入车间,与工人一起劳动,倾听工人的心声,关心工人的生活,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工人群众的爱戴。
在洛耐红色教育中心,我们观看了纪录片,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习仲勋同志在艰难时期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为工厂的发展和工人的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随后举行的学习座谈会上,彭浩副会长的分享深刻动人。作为红色后人,革命先烈彭湃同志的孙子,他的感悟承载着特殊的家族传承与历史厚重感。
他动情地说道:“‘习仲勋精神’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颗永不褪色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使命。它最核心的内核,就是那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我的祖父彭湃烈士,当年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毅然烧毁田契、投身革命,其精神内核与此一脉相承。习仲勋同志在洛耐的岁月,身处困境却依然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正是这种初心使命在最艰难条件下的光辉实践。作为革命后代,我对此的感受尤为深刻,这是一种精神的接力,更是一种责任的传递。”
彭会长进一步阐述,他认为学习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诫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一真理永远不会变。我们要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坚守党的初心,牢记肩上的使命担当,将这种精神转化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攻坚克难、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他的发言,将个人家族的革命传承与对习仲勋精神的理解紧密结合,赋予了学习活动更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情感温度,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强烈共鸣。紧接着,此次研学的学习委员谷新光分享了其学习感悟。他并没有停留在对片段事迹的感动上,而是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习仲勋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革命经历与伟大历史贡献。他从习仲勋同志少年时代投身革命、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卓越功勋,讲到新中国成立后主政西北、领导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见之明,再到身处逆境时在洛耐所展现的坚韧不拔与崇高风范。谷新光的发言,为大家勾勒出一位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坚持真理、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完整光辉形象,使大家对习仲勋精神的历史脉络和时代价值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随后,其他与会成员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畅谈了各自见解:蔡智森副会长从革命主义和社会贡献的角度谈到了体会。他表示,习仲勋同志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千方百计为工人解决实际困难的事迹,让人深受感动。秘书长陈楚华则从组织工作和作风建设层面分享了看法。他谈到,习仲勋同志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作风,是每一位干部,特别是秘书处工作人员应该恪守的工作准则。他表示要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提升效能,务实担当,确保各项工作扎实落地。
副秘书长刘研说习仲勋同志在洛耐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路线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动范本。他的这种精神,与我们红色文化研究会所致力于挖掘、研究和传承的红色基因是完全契合、一脉相承的。
革命后人陈伟南的发言,则带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与传承的责任。他结合家族先辈的革命经历,动情地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牺牲精神。他表示,作为革命后代,更应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革命故事,让习仲勋等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两位90后职场科技精英丁鑫和罗建的发言,又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新锐思考。他们表示,这次研学颠覆了以往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某些刻板印象,习仲勋同志在逆境中展现的乐观、坚韧、创新与担当,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心灵震撼和职业启示。他们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对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热情、对人民的负责,都是成就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品质。他们表示要将这份感悟带回工作岗位,以更积极昂扬的姿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此次深入的座谈交流,与会成员不仅加深了对习仲勋同志崇高精神的理解,更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淬炼和精神的洗礼。大家一致认为,习仲勋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财富,必须学习好、传承好、实践好,将其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际行动,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努力奋斗,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研学的第二站,是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洛水东流绕梵宫,昔年白马驮经隆”,站在寺前,看着那两匹栩栩如生的石马,仿佛能看见东汉时期,天竺高僧竺法兰、摄摩腾骑着白马,驮着佛经来到洛阳的场景。走进寺内,浮图映月含唐韵,古柏参天沐汉风,每一座建筑、每一尊佛像都透着古朴与庄严。晨磬轻敲时,尘虑顿消;暮钟遥送时,慧灯长明。冯胜平会长感慨道:“白马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它让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中华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在白马寺,我们还参观了国际佛殿区,看到了泰国、缅甸、印度等国风格的佛殿,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
离开白马寺,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伊阙双峰峙碧苍,千年佛窟焕辉光”,当我们站在伊水岸边,远眺那依山而建的石窟群时,心中只剩下震撼。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历时四百余年,现存洞窟两千三百余个,造像十万余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我们沿着石阶攀登,近距离观赏卢舍那大佛——这尊由武则天捐脂粉钱修建的佛像,高十七米有余,面容丰满圆润,眼神慈祥柔和,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龛中圣像凝禅意,壁上经文记盛唐”,大佛两侧的弟子、菩萨、力士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导游指着石壁上的题记与大家详细介绍说:“这些题记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龙门石窟就像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记录着千年的沧桑。”
此外,我们还走访了洛阳白园和香山寺。白园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故居,“伊水环园柳色深,亭台隐处觅诗心”,园内的亭台楼阁、山石草木都透着诗意。站在白居易的墓前,诵读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名句,仿佛能感受到他“笔底民生皆入咏,篇中忧乐总牵愁”的家国情怀。香山寺则因白居易晚年在此居住、赋诗而闻名,“白傅诗碑留胜迹,香山月殿锁清秋”,寺内的诗碑、匾额都记录着白居易与香山寺的不解之缘。在香山寺,我们还参观了蒋宋旧居,“伊水汤汤绕故台,当年曾驻风云来”,这座建筑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提醒着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当下。
在洛阳,我们还走访了隋唐城遗址应天门等。“帝阙凌霄倚洛川,丹扉金柱势巍然”,应天门作为隋唐洛阳城的正门,曾是“万国来朝”的重要场所,如今虽只剩遗址,但通过复原的模型,我们仍能想象出当年的恢弘气势。站在应天门遗址上,凭栏远眺,伊洛河波光粼粼,洛阳新城的高楼大厦与古都遗址交相辉映,“曾迎万国朝正朔,今伴千灯照夜天”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与文明的延续。
当然,洛阳的魅力还在于它的饮食文化。我们有幸品尝了著名的洛阳水席,“洛邑珍馐水席香,汤萦百味韵悠长”,牡丹燕菜凝春色,焦炸丸子泛金光,八冷八热循古制,三甜三咸蕴华章。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洛阳水席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洛阳人的生活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宾朋共品千年味,醉里犹闻汉魏芳,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洛阳人的热情与豪爽。
二、追探郑州:商墟寻古意,少林忆牧歌
“雄踞中州几度秋,千年文脉贯琼楼”。此前笔下对郑州的咏叹,终在踏上这片土地时有了具象的温度。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郑州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肌理,而此次研学的第二站,便从解锁这座古都的“嵩山精神”开始,所谓:少林承武韵,达摩启禅心。
我们驱车前往嵩山,似乎在奔赴一场与“功夫”“禅意”相关的约定。“嵩岳凌霄接昊苍,千年胜迹蕴华章”,当嵩山的群峰出现在视野中时,所有人心底都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这座被誉为“中岳”的名山,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武术与禅学的圣地。
踏入少林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上方“少林寺”三个鎏金大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凛然正气。院内古柏参天,隋槐阅尽兴亡事,每一棵树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这座古寺的千年变迁。“嵩山叠翠拥禅林,千载钟声震古今”,清晨的钟声从藏经阁方向传来,悠远而肃穆,瞬间将我们带入禅意的氛围中。
我们听着导游专业的解说,遁迹而生,所见处,1500年的少林历史风云涌眼现前。从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少林,到禅宗初祖达摩于此面壁九年、传法立宗;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佳话,为少林寺赢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和无上荣光,到明清时期少林武僧抗倭卫国、匡扶正义的壮举……历史的风云在此刻无比鲜活地涌现在我们眼前,每一座碑刻、每一处殿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武学传承。
少林寺的历史核心是“禅武合一”。它不仅是佛教禅宗的祖庭,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尤其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僧人们最初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守护寺院,并在长期的修行中,将习武与参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禅”,体现了“止戈为武”的智慧与境界。其历史贯穿了中国的兴衰起伏,但始终薪火相传,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文化符号。
我们沿着禅阶漫步,来到达摩祖师殿。“一苇西来渡碧流,嵩山面壁悟真修”,站在殿前,想象着达摩祖师当年到此嵩山顶中,枯坐九年,终悟“明心见性”的禅理,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导游指着殿外的“立雪亭”,为我们讲述了“断臂求法”的故事:二祖慧可为求佛法,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甚至断臂以示诚心,最终得到达摩祖师的衣钵传承。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单传心印启宗猷”的不易,也让我们明白,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这样的执着与坚守。
在少林寺藏经阁,我们见到了许多珍贵的佛经与武学典籍。导游介绍,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佛教的教义,也保存了少林武术的精髓,是少林寺千年文脉的重要载体。“衣钵续灯承法脉,伽蓝立寺定中州”,少林寺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名刹”,不仅因为它的武术,更因为它在禅学传播、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中印文化,也滋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次嵩山之行,于我们而言还有一份特殊的情结:“昔年影里识嵩山,一入侠怀三十年”。三十年前,一部《少林寺》电影让我们对这座山、这座寺产生了无限向往,也在心中种下了一个“武术梦”。如今,当我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今踏禅阶寻故迹,犹闻棍棒振云巅”,电影中的画面与现实中的景象重叠,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冯胜平会长笑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少林梦,这个梦不仅是对武术的向往,更是对正义、勇敢、坚守等美好品质的追求。”的确,少林精神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时代,成为一种激励人们向善向美的力量。
三、研学归思:承脉启新程,红魂永相传
当研学之旅接近尾声,我们坐在返程的列车上,回顾这几天的点点滴滴,红会的总结会议又开始了。此次郑州、洛阳研学,我们不仅探寻了古都的文明印记,感受了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更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坚定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信念。
从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到郑州的少林寺,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静态的文物,更是动态的文明载体,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与繁荣,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洛耐红色教育中心到香山寺的蒋宋旧居,我们感受到了红色精神与革命风云的力量与变幻。习仲勋精神等老一辈革命家们血凝就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红色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此次研学之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冯胜平会长、彭浩副会长、蔡智森副会长、陈楚华秘书长、刘研副秘书长的带领下,我们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个团队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
研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冯胜平会长在结束分享会时所说的,“心静能听到针掉落的声音”就是讲要讲我们学会关注;“水中月、镜中月、心中月”就是用以比喻事物的虚幻性、心灵的投射以及追求的境界;“拜佛”是拜什么,其实就是开悟,长智慧。
回到广东后,我们将把此次研学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红色文化的研究、传承与传播工作。我们将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研学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与红色精神的力量。我们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河南等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河洛大地,钟灵毓秀;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此次郑州、洛阳研学之旅,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铸魂之旅。它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承脉启新程,红魂永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红色文化学者、作家、评论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