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临近,成都以“金秋十月去哪儿 万千气象成都行”为主题,为市民游客铺开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依托美术馆、文博场馆等场馆资源,我市开展“岁月记忆:国宝西迁与高校入川”“文明的史诗—来自地中海的古典雕塑艺术”“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梦回洛阳—唐代东都文物精华展”“骑鹤下扬州 花满锦官城——五代十国时期的双城记”“远方的邂逅—意大利都灵现当代美术馆馆藏精品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第53届盆景展”“烽火重生—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文献研究展”等各类展览活动40余个。今日记者为你开出文博艺术展清单,带你提前感受文博艺术的魅力。
岁月记忆:文物展现川渝贡献
四川博物院正在举行的“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不容错过。展览以“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为主题,围绕川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倾尽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战的壮阔史实,依托文物、档案史料、影像资料,融入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主题统领与历史时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叙事体系。同时,注重挖掘阐释文物背后的故事,多维度展现川渝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彰显伟大的抗战精神。
成都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岁月记忆:国宝西迁与高校入川”以1937年至1946年间全国文化、科研机构及文化名流西迁四川地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相关档案、文献、实物、遗迹资料及研究成果,撷取故宫文物南迁、教育科研机构入川与各地文化名流避乱巴蜀为三个重要展示板块,展示迁徙过程、在四川期间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抗战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成都市美术馆内正在举行的烽火重生——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文献研究展聚焦1937-1945年间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场域,以抗战时期数篇艺术宣言为研究切入点,系统梳理版画、漫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及国画等多元艺术形态在民族存亡之际的范式转型——从精英化创作转向大众化传播,从审美表达转向社会动员。展览昭示着美术家群体在抗日战争的时代烽火之中,突破象牙塔的自我革新:他们以画笔为投枪,通过公共艺术实践介入社会议题。
色彩之诗:青韵千年与异域对话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特展,以200余件青色系文物编织出一部东方美学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青玉琮到清代青花瓷,从敦煌青绿山水画到苏绣凤穿牡丹帐檐,展览以“蓝田日暖玉生烟”“雨过天青云破处”等诗意单元,解码“青出于蓝”的礼制密码。展厅内,身着宋制汉服的讲解员化身北宋少年王希孟,引领观众穿越青绿山水的时空幻境,感受“青韵”背后“天人合一”的哲学沉思。
与此同时,意大利都灵现当代美术馆的艺术珍品在成都市美术馆掀起一场跨时空对话。策展人摒弃线性叙事,以“光影重构”“材质革命”等主题串联,观众可在展览中,触摸意大利艺术百年演进的脉搏。
双城记:唐风宋韵里的城市记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梦回洛阳——唐代东都文物精华展》以杜甫第一人称视角,串联起110件文物重现洛阳的盛世风华。杜甫草堂博物馆即将举行的川派盆景展,将千年诗境凝于方寸盆钵,虬曲的罗汉松在青瓷盆中舒展,也将令人流连忘返。永陵博物馆即将举行的《骑鹤下扬州 花满锦官城——五代十国时期的双城记》则将通过文物展现五代时期,扬州与成都城市建设、商贸往来等。展览将无声讲述着两座城市在海上丝路的交相辉映。
正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文明的史诗——来自地中海的古典雕塑艺术”也值得推荐。展览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世纪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背景,呈现以雕塑为代表的西方古典艺术发展历程与世界影响,凸显凝聚于雕塑之上的西方古典文明之光。在125件展品中,78件为古希腊罗马雕塑,作品集中呈现古罗马雕塑艺术对古希腊文化的吸收与创新,生动地展现了古罗马社会与文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嘉 图片 主办方 编辑 曾雪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