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人速存:新洲大学城依山傍水的辛冲曲背湖的历史演变!
鹿鸣文苑2025-09-22 17:22关注
本文译自张进《辛家冲曲背湖记》
邾城,是古代对新洲的称呼。它的东南郊外,山丘连绵起伏。若是登上寨山寺的高塔向南眺望,就能看见村落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桑树与柘树笼罩在淡淡的烟霭里,这片地方的景致,早已位列“邾城八景”,流传许久了。在云霞蒸腾弥漫之间,有一片波光闪烁宛如青色明镜的水域,它的形状像弓套那样呈弧形,人们便称它为“曲背湖”。
曲背湖风光(2025年5月1日张进摄于洪家塆北)
我家世代居住在泥金陂张瓦塆,距离这曲背湖不过一里左右。老辈人相传:从前在靖老屋塆的山岗上,有一座古寺(就是如今寨山寺的位置),曾有灵物在那里潜心修行。等到灵物修行圆满、将要蜕变之时,突然雷声轰鸣、云雾变幻,倾盆大雨如瓢泼般落下。这灵物顺着水流向南而去,到了举水岸边,一声惊雷划破长空,它竟化作一条黄龙,直冲云霄。黄龙回头望向曾经修行的故土,尾巴一扫,掠过山丘沟壑,顷刻间便冲出一片巨大的湖泊。片刻之后,大雨停歇,彩虹横挂天空,太阳重新绽放光芒。

曲背湖形成之后,清澈的湖水泛着涟漪,水波悠悠荡漾。只是湖水幽深,湖底淤泥厚重,荷花无法生长,唯有菱角与芡实遍地丛生,鲢鱼、鳙鱼在水下潜游欢跃。湖边的周围的水田里,栽种宫灯荸荠皮薄脆甜,堪称当地一大特产。乡亲们感念天地造化的神奇,便为昔日那座古寺题写“黄龙寺”的匾额,来记录这段异事。后来人们想预测晴雨,只需远远观察黄龙寺所在山岗上的云雾变化,十分应验。正如当地流传的诗句所说:
网师划出胡荣港,樵人西下洪家山。
犁牛耦耕鸭嘴畈,坐与蒙童说渊源。

查阅地方志可知:元朝追赠的正奉大夫、护军南阳郡侯吴普显的墓,在邱陂湖到毛家山一带,距离邾城南面约八里远。这段记载,最初只在桂花塆庆余堂的《吴氏宗谱》中可见,后来被收录进乾隆二十四年的《黄冈县志》。而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则记载:“中州堤、丘陂湖堤、白米湄河堤,都在慕义乡”——这大概是关于曲背湖最早的文献记录了。“邱”与“曲”谐音转变,“陂”与“背”读音相近,古今对这片湖的称呼虽然不同,实则指的是同一片水域。
曲背湖周边山水形胜及文中所列村居之图
从前有位风水先生游览湖东的雪背山,登上寒坡岭后,见这里地势如猛虎蹲坐,便将其命名为“虎山”。虎山的南面,有一道“卧龙岗”曲折延伸;往西边走,又能见到“九猪拱槽”的地貌景象。途中经过辛冲渡口,越过四官殿,穿过胡仁里,抵达姚旗杆塆时,只见汪家寨有一座小丘隆起,露出水面,像一颗明珠含着温润的光泽。风水先生仔细勘察当地的地理与水脉:曲背湖上游的大沟从寨山流下,经过尹家桥、郭家桥、板桥、阳石桥,到方家井汇入湖口,这一段被称作“黄龙摆上”;明珠墩西侧的河港穿过毛家桥,经过团湖,绕到鄢家山南首,抵达陈良里,再翻过袁家闸汇入举水,这一段则名为“乌龙摆下”。

两条水脉如“二龙衔珠”的态势形成后,人们便在汪家寨修建了龙王庙。庙里的钟鼓声清脆悠扬,能穿透水下龙宫;湖东四岗村一带,都能听见诵经的梵音。汪氏族人恭敬地绘制了这里的地理形势图,刊刻收录进自家的族谱。我曾拜访青龙观,杨道长告诉我一段旧闻:从前有青龙在此蛰伏,这正与“乌龙”的说法相合(青色与黑色本是相通的颜色)。我们乡里每逢新春举办龙灯盛会,总会让黄龙与乌龙一同舞动,这其实暗含着“天人感应”的意涵。这些风水之说,如今已成为乡里人的共识,因此我特意记录下其中的要点。

时在甲辰年九月初五,乡里愚民张文进恭敬记录。
“陂”与“陵”的辨析
明朝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1522年)中,“丘陂湖堤”词条里的“陂”字,因刻版断裂、字迹残缺,难以辨认。但对照前后文其他地方“陂”“陵”二字的笔画进行考证,仍能确定这个字无疑是“陂”。然而到了明朝万历年间,黄冈知县茅瑞徵主持编撰第一部本地县志时(1608年),却将其刊印为“丘陵湖堤”,后世编撰的县志续本也一直沿袭这个说法。

乾隆五十年(1785年),胡仁里的族谱记载:月弓湖一带从前名叫“李秀圩”,而李秀圩,就包含在“四十八圩”之中。《湖广图经志》所记载的“丘陂湖堤”,据1986年版《新洲县水利志》考证,即“被絮圩”,位于如今的蒋家庙百户洲。如此说来,从胡仁里李秀圩到蒋家庙被絮圩的这一段堤岸,应当就是《湖广图经志》所说的“丘陂湖堤”。

在举堤东岸的上述范围内,只有一个曲背湖,它也被写作“邱陂湖”(1759年的乾隆版县志中,因清代避“丘”字讳,将“丘”改为“邱”),位于被絮圩东南方向五里处。《新洲县水利志》的论述似乎存在偏差:胡仁里的李秀圩其实更靠近曲背湖,距离仅一里之遥;况且《水利志》也没有指明“丘陵湖”的具体位置。
辛冲区志(1988年稿本)之“民间传说”
1936年《汪氏宗谱》所刊“二龙戏珠”图
当代方志关于曲背湖的记录
文言原文:
辛家冲曲背湖记
邾城者,古新洲之谓也。东南郊野,丘峦起伏,若登寨山寺塔南眺,则见村舍栉比,桑柘笼烟,斯地之胜,位列“邾城八景”,久矣。云霞蒸蔚间,有波光潋滟如玄鉴者,其状类弓韬之弧,人唤“曲背湖”。

余族世居泥金陂张瓦塆,去湖里许。故老相传:靖老屋塆岗上古刹(今寨山寺处),昔有灵物潜修。功成蜕化之际,雷奔云谲,霈雨如倾。此物顺流南下,至举水之滨,霹雳裂空,化作黄龙冲举霄汉。回眸故地,尾扫丘壑,遂成巨浸。须臾雨霁,虹偃长空,曜灵重辉。湖既成矣,清越浮波,悠漾逐澜。然水深泥淤,芙蕖不殖,惟芰芡丛生,鲢鳙潜跃。湖域湫田,凫茈岁稔,尤称土珍。乡人感天地造化之功,题额“黄龙寺”以志其异。每占晴雨,遥观岗顶云雾,应验不爽。正是:
网师划出胡荣港,樵人西下洪家山。
犁牛耦耕鸭嘴畈,坐与蒙童说渊源。

考诸邑乘,元赠正奉大夫护军南阳郡侯吴普显墓,在邱陂湖毛家山,距邾城南八里许。此载独见桂花塆庆余堂《吴氏宗谱》,后录于乾隆廿四年《黄冈县志》。嘉靖《湖广图经志》则列“中州堤、丘陂湖堤、白米湄河堤,俱在慕义乡”,盖为曲背湖最早之文献纪事。“邱曲”谐转,“陂背”音通,古今称谓虽殊,实指一泓耳。
昔有堪舆家游湖东雪背山,登寒坡岭,察虎踞之势,命曰“虎山”。其南“龙岗”蜿蜒,西折见“九猪拱槽”之象。途次辛溪渡,越四官殿,过胡仁里,至姚旗杆塆。但见汪家寨有丘隆然出水,明珠含泽。细堪地理水脉:曲背湖上游大沟自寨山而下,经尹家桥、郭家桥、板桥、阳石桥,至方家井注入湖口,谓之“黄龙摆上”;明珠墩西港穿毛家桥,经团湖,绕鄢家山南,达陈良里,翻袁家闸汇入举水,名曰“乌龙摆下”。二龙衔珠之势成,乃建龙王庙于汪家寨,钟鼓之乐,声透鮫宫,四岗之地,悉闻梵呗,汪氏恭绘形胜,刊入谱图。余尝谒青龙观,杨道长示以故闻,昔有青龙蛰此,正合乌龙之说(青玄通色)。吾乡新春龙灯盛会,黄乌二龙并舞,实寓天人相感之机。堪舆玄谈,今成闾里共识,故录其要。
时,龙集阏逢执徐律中无射之月朔五日,乡愚张文进谨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