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坐火车来嘉峪关,还没进站,先看到的准是那片“钢铁森林”。一根根高耸的烟囱,庞大的厂房,蜿蜒的管道在蓝天下勾勒出硬朗的线条。那,就是酒钢。对于很多没来过这儿的人来说,嘉峪关可能只是地图上一个因长城关口而闻名的小点。但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的心跳,是酒钢给的。
说句大白话:嘉峪关,就是一座“因关得名,因厂设市”的城市。 没有明代那座天下第一雄关,就不会有“嘉峪关”这个名字;但没有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的酒泉钢铁公司(咱都习惯叫“酒钢”),那这儿可能到今天还只是个守着古迹的小镇子。
你走在嘉峪关的街上,感觉特别明显。这城市规整,干净,道路横平竖直,绿化做得比很多大城市都好。为啥?因为它的城市规划,最初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酒钢的生活区来建的。城里有好几个所谓的“酒钢小区”,从几层的老楼到带电梯的新楼都有。你随便去菜市场、公园里转转,跟大爷大妈聊两句,十有八九,他们或者他们的孩子,就在酒钢上班。
“你家是酒钢的不?”这句话,在嘉峪关的社交圈里,几乎等同于“你吃了吗?”它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天然的纽带。
酒钢对于嘉峪关人来说,不像个遥远的企业,更像一个不会说话、但无处不在的“大家长”。
· 它管着大家的饭碗。 从炼钢的一线工人,到办公室的文员,再到下属的医院、学校,酒钢提供了这座城市最核心的就业岗位。一家几代人都在酒钢工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爷爷那辈是“老酒钢”,从全国各地支援西北建设而来,吃尽了风沙,建起了高炉;爸爸这辈是“中坚力量”,见证了酒钢的辉煌与发展;现在,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来,成了“酒三代”。这种传承,让整个城市有种特别的稳定感和归属感。
· 它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冬天家里的暖气,大概率是酒钢的余热供的;你开车路过那条特别宽敞漂亮的迎宾路,可能就有酒钢的贡献;甚至你身边某个朋友的体育特长,可能就是在酒钢的体育馆里练出来的。这种深入骨髓的联系,让嘉峪关人和酒钢之间,有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感觉。
当然,日子不是总唱高调。这些年,经济大环境起起伏伏,钢铁行业也有不景气的时候。嘉峪关人聊天,也常会提到:“哎,听说酒钢今年效益不太好?”“油价涨了,运费高了,钢价又上不去,难啊。”每当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气氛似乎都会凝重一些。因为大家都明白,酒钢打个“喷嚏”,嘉峪关可能真的会“感冒”。
但嘉峪关人有种西北人特有的韧劲和乐观。酒钢也在努力转型,不光炼钢,也搞铁合金、搞电力,想办法延长产业链。这座城市也一样,它知道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这些年拼命发展旅游,靠着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魏晋墓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吸引着八方来客。你能看到,崭新的文旅项目起来了,街道越来越美了。
所以,现在的嘉峪关,很像一个正在努力“健身”的人。 一条坚实的“钢”腿(酒钢)依然有力地支撑着身体,这是它的根基和底气;另一条“旅”腿(旅游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壮,让它能走得更远、更稳。
傍晚时分,你站在雄浑的嘉峪关城楼上向西眺望,一边是静默了六百年的祁连雪山和苍茫戈壁,一边是夕阳下酒钢厂房升腾着的、代表现代生活的袅袅白烟。古老与现代,静谧与轰鸣,就在这一刻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这就是嘉峪关。酒钢是它的骨骼,是它的血脉,是它工业化的心跳。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是让这座城市充满温度的烟火气。
简单说就是:咱嘉峪关啊,离了酒钢不行;但酒钢有了嘉峪关这个家,才有了温度和奔头。 它们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开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