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像一条蜿蜒的河,大半辈子都在熟悉的河道里流淌。我的前半生,便是在河南那片厚实的黄土地上度过的。那里有熟悉的乡音,有弥漫着胡辣汤和烩面香气的清晨,有沉淀了数千年历史的古都气韵。我从未想过,退休之后,因为儿子工作的缘故,我会在河北石家庄生活整整一年。这一年,与其说是迁徙,不如说是一场迟来的、充满惊喜的相遇。它悄然改变了我对生活、对北方的认知,心底竟生出了几分不曾预料的羡慕。

初到石家庄,它给我的印象是平实而开阔的。与我熟悉的、处处透着历史沧桑感的郑州、开封不同,石家庄的年轻与规整扑面而来。这里的道路宽阔笔直,楼宇疏密有致,少了几分古都的拥挤与喧嚣,多了几分现代城市的从容与秩序。尤其让我感到舒适的是,这里的人似乎也带着这种气质,步履不像大都市那般行色匆匆,交谈间有一种燕赵之地特有的爽朗与实在,让人安心。
如果说河南的风景是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那么石家庄的风景便是一幅清丽开阔的山水长卷。它的美,不在一砖一瓦的雕琢,而在于与自然的无缝衔接。儿子家在的位置颇好,闲暇时,我最大的乐趣便是去长安公园漫步。那里的水面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春夏时节,垂柳依依,碧波荡漾,竟有几分江南的婉约。但抬头远望,天际线的轮廓是北方特有的硬朗,提醒着我身处燕赵腹地。老人们在这里下棋、唱戏、抖空竹,孩子们嬉笑追逐,那种弥漫在空气里的安逸与生机,是任何繁华都市都无法替代的温情。
然而,真正让我心生震撼的,是这座城市周边的山河。儿子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抱犊寨。那山势的雄奇,着实令我惊叹。它不像河南的嵩山那般以“中岳”的尊贵气象示人,更像一位陡然崛起的巨人,壁立千仞,带着一股天然的、不容置疑的霸气。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大地深处的力量。及至山顶,俯瞰广袤的平原,顿觉心胸开阔,所有俗世纷扰仿佛都随风而逝。这种登高望远的畅快,是平原生活里难以企及的体验。
还有一次难忘的经历,是深秋时节去天桂山。那满山遍野的红叶,烧得如同晚霞坠落人间,热烈而奔放。山间有古刹青龙观,静静地伫立在悬崖之侧,道观建筑与奇峰怪石巧妙融合,透着一种清寂的仙气。香火的味道混着松柏的清香,让人内心瞬间沉静下来。我坐在观外的石凳上,看云卷云舒,听松涛阵阵,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偷得浮生半日闲”。这种将自然造化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的景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文化上,石家庄更是一座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宝库。最让我感到亲切又新奇的,是这里的饮食。河南的面食以厚重实在见长,而石家庄的饮食,似乎处在晋、冀、鲁风味的交汇点上,既有北方的豪迈,又自有其细腻之处。“缸炉烧饼”是我早餐的最爱,那酥脆的外皮和咸香的内里,配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沫,一整天都让人觉得踏实。还有“金凤扒鸡”,卤香浓郁,肉质软烂脱骨,味道与我熟悉的道口烧鸡各有千秋,却别有一番风味。这种味蕾上的探索,成了我了解这座城市最直接、最有趣的途径。


更令我肃然起敬的,是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曾专程去拜访毗卢寺,那里的明代壁画堪称艺术瑰宝。在幽暗的殿内,借着微弱的光线,凝视那些线条流畅、色彩斑斓、神态各异的仙佛人物,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一刻,我深深感到,石家庄的“年轻”只是它的外表,它的内里,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血脉。从战国中山国的神秘,到赵州桥上隋匠李春的智慧,再到西柏坡那决定中国命运的电波,这片土地的故事,厚重而辉煌。
在石家庄生活的一年里,我习惯了傍晚去民心河边散步,看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看水鸟掠过水面;我习惯了周末去河北省博物院,在那尊名闻天下的“长信宫灯”前驻足,感受汉代工匠的巧思与环保理念;我甚至习惯了这里干燥清爽的气候,少了河南夏日的那份粘腻,连呼吸都觉得格外通透。
如今,我已回到河南,但思绪却常常飘向北方的那座城市。我羡慕的,并非是石家庄有多么的繁华现代,而是它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活节奏与状态——它既有现代城市的便利与整洁,又能轻松地拥抱壮丽山河;它既有年轻城市的活力,又不失古老文化的浸润。它让我这个在平原上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开阔、更加从容、与自然和历史更紧密相连的可能。
这一年,像是我退休生活的一份珍贵礼物。它让我懂得,故乡是根,是永远的眷恋;而远方,则是让生命视野得以拓展的窗口。我感激在石家庄度过的每一天,感激那片土地带给我的所有美好与感悟。那段时光,已然成为我心中一幅温暖而明亮的画卷,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时常拿出来,细细品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