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走进连城县塘前乡塘前村“荷韵新塘”景区,虽说已进入初秋,但荷花仍有余韵。眼前风景秀丽的荷花塘,昔日却是污水横流、众人避之不及的28口臭水塘。近年来,塘前村运用“荷狐净污”生态治水模式,通过“荷狐共治”项目,让“臭水塘”蜕变为美丽“荷花塘”,更以此为契机开发生态观光,赏莲花、采莲藕、食荷宴等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护就生态“好水”激活“美丽经济”的蝶变。

△塘前乡荷塘
水是生态之基,更是发展之要。连城县是闽江、九龙江、汀江的上游之一,素有“三江之源”之美誉。该县深谙“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价值密码,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通过“护水筑基、用水兴业、活水循环”的三维发力,成功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跨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特色之路。
护水为基:守好生态源头,筑牢价值根基
“好水”是价值转化的前提,护好每一滴清水,方能守住发展的源头活水。连城县以系统治理思维打响水环境保卫战,通过精准施策、创新模式、项目支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护水体系,让“三江之源” “碧水长流”成为常态。
在污染防治上出硬招,筑牢水环境“防护网”。连城生态环境局围绕县委“135”工作思路、“五大攻坚行动”, 成立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专班,开展水质提升百日攻坚,构建“监督+巡查”闭环机制,将护水任务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建立“监测—预警—督办”体系,2025年印发水质通报22次、函告预警6次、约谈4人次。针对入河排污口这一关键节点,实施溯源排查与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台账清单,通过定期监督性监测动态管控,坚决防止污染反弹。持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今年累计检查养殖企业73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82人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0起,处罚金额42.26万元,移送拘留案件1起,以严格监管守护水体洁净。1-7月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Ⅰ—Ⅱ类优质水比例为85.7%,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
同时,连城生态环境局坚持“服务+监管”执法理念。成立企业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坚持“严管”与“厚爱”,“温度”与“力度”相结合的“服务+监管”执法模式,对环境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减少现场检查频次,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治理模式上求创新,激活生态“自净力”。连城推广“以草治污,荷狐净污”生态治水新模式,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末端生态塘种植狐尾藻、荷花,通过植物净化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这一模式在揭乐乡官峰村得到生动实践:官峰溪作为闽江上游文川河支流,其水质直接影响国控黄坊断面,整治前因养殖废水影响长期为V类、劣V类。连城生态环境局指导揭乐乡开展综合整治,修建100个低矮拦坝延缓水流,建设18亩氧化塘种植荷花、狐尾藻等水生植物,两岸田垄种植巨菌草,河口铺设火山岩和木炭,经“重重关卡”净化后水质稳步提升至Ⅲ类以上。如今的官峰溪流水潺潺,荷花亭亭玉立,狐尾藻郁郁葱葱,巨菌草高大挺拔,一派田园好风光。该模式不仅在全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经验交流会上获典型推广,更得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林坊镇“以草治污”菌草院士工作站的挂牌成立,更让这一生态治理模式有了专业技术加持。

△“荷狐”共治让官峰溪碧水长流
在项目支撑上强保障,织密生态“保护网”。为守护莒溪镇等核心区域优质水资源,连城生态环境局主动对接需求,联合市财政局策划梅花山保护区中心城市饮用水供水源保护修复、梅花山特色农产品冷水稻种植区生态价值提升两个子项目,成功纳入龙岩市梅花山区域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更入选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项目,总投资1.5亿元、获省级专项补助7500万元。定期调度项目进展、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快推进北团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文川河重点支流综合整治工程、隔川镇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隔川溪(隔川段)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达到绩效考核目标、实现生态环境治理效益。2022年以来,连城生态环境局重点围绕文川河流域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谋划项目72个(入中央库12个、省级库34个),总投资17.02亿元,到位各类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共5.06亿元,以项目硬投入夯实护水硬支撑。
用水为要:深挖资源价值,激活产业动能
护好的“好水”如何变成“好产品”?连城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聚焦特色产业培育,通过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循环利用,让优质水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以水为媒育品牌,让“好水”酿出“好产品”。在政府引导下,连城着力培育米酒、矿泉水等水特色产业,打造出“酒狐米酒”“冠豸山矿泉水”等知名品牌。盼盼食品与冠豸山矿泉水达成战略合作,以连城优质水源生产碱性矿泉水,彰显“好饮料源于好水源”的品质内核;感观酿造(连城)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宣和镇创办花丁酒厂,深挖本地水资源与农业资源优势,推出30余款风味米酒,覆盖多元消费需求,成功激活市场味蕾。
而特优水质滋养出的连城白鸭,更是水孕珍品的典型代表。连城是“中国连城白鸭 (白鹜鸭) 之乡”“中国客家硒都”,独特的水环境孕育出的白鹜鸭富含17种氨基酸和10多种微量元素,胆固醇特低,兼具药理与膳食价值,2000年入选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在文亨镇亨明村的明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白鸭嬉戏觅食“稻鸭共生”的生态场景格外动人——白鸭享用稻田浮萍和微生物,鸭粪则成为天然肥料滋养稻田,实现鸭肉与稻谷品质同步提升。该合作社已拥有种鸭7千多羽,存栏7万多羽,年出栏约21万羽,成为行业标杆。

△连城白鸭嬉戏觅食
以技为翼拓市场,让“好产品”走向“大舞台”。连城借力电商东风,推动水特色产品“登云触网”。花丁米酒通过抖音、天猫、京东、小红书等平台销往全国,销售实现几何式增长,仅鲜榨米酒类目就售出70多万单,在抖音酒类销售排行榜中长期稳居前三,更获评龙岩市2023年度福酒销售冠军。在生产端,技术升级持续加码,“酒狐米酒”投资8000万元在莒溪镇建设二期项目,利用当地冷冽山泉水打造起泡米酒及蒸馏酒一体化生产线,配套酿造、窖藏、研发等设施,预计投用后年产可达2万吨。白鸭产业同样在科技兴鸭、数字赋能上持续发力,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壮大。
以循环为径促高效,让“资源”实现“全利用”。连城生态环境局积极引导“酒狐米酒”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绿色产业链,酒厂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广种植1000亩传统原生稻“野猪大禾”“墨江紫米”,由合作社提供谷种与绿色有机肥,农户负责种植,收成后以协议价回收,既保障原料品质,又带动农户增收。在资源循环上,引导企业“变废为宝”:洗米水经高温糊化后与含酵母菌的酒糟二次发酵蒸馏取酒;蒸馏废渣则卖给当地养殖场作饲料,形成“种植—酿造—养殖”的闭环循环。白鸭产业的“稻鸭共生”模式更是将循环理念深度融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活水为魂:推动融合循环,畅通价值链条
“用水”实现了资源到产品的转化,“活水”则让价值链条持续延伸、循环升级。连城县通过产业融合、就业带动、生态反哺,让水生态价值在循环中不断放大,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以文旅融合拓维度,让“产品”链接“人气”。连城不止于“把产品卖出去”,更着力“把人引进来”,推动水特色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当地主动对接花丁酒厂,在培田古村落打造客家米酒记忆体验馆,让游客“零距离”品味米酒醇香,感受客家酒文化,实现“产品消费”向“文化体验”的升级。而庙前溪、官峰溪等治水成果本身也成为生态景观,生态廊道、小微湿地与错落民居交相辉映,吸引游客驻足,形成“治水造景、以景引流”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以就业增收促共享,让“效益”惠及“民生”。水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酒狐米酒”二期项目建成后,将直接解决莒溪镇当地就业问题;白鸭产业更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超7亿元,带动7000多人就业,北团镇“白鸭小镇”1500余户、3018名从业者中,养殖户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幸福感与归属感。
以价值反哺强保护,让“发展”支撑“生态”。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于水生态保护,形成“护水—用水—增值—再护水”的良性循环。连城将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精准投向水源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通过梅花山区域生态修复、庙前溪保护修复等项目提升水资源涵养能力,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形成正向互动。“荷狐净污”等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既降低了治污成本,又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确保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性。
从护水筑基到用水兴业,再到活水循环,连城县以三维发力的实践,破解了水生态产品“保护难、转化弱、循环差”的难题。庙前溪的蝶变、官峰溪的新生、米酒与白鸭产业的崛起,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共荣的生动图景。未来,随着更多生态项目落地、产业融合深化,这片土地上的“好水”必将持续激荡出经济发展的“活水”,为县域生态价值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记者:黄水林 通讯员:钟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