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宗荣
早饭后,导游吴女士领我们参观澳门著名的古迹,也是澳门的标志——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位于澳门市区中央一座小山岗上。它本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三巴”是圣保禄的音译。这座教堂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奠基,建筑历经30多载,至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竣工。教堂建筑设计为古希腊式,古朴典雅,宏伟壮丽,富丽堂皇,在当时是亚洲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附设修道院,培育了不少传教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教堂遭火焚毁,只剩下这座坚固的石砌前壁,遗留至今,供人凭吊。因这堵高大的教堂石壁,形似我国古代传统式的牌坊,故称“大三巴牌坊”。
澳门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共分5层,由10根通天石柱作为整座牌坊的“骨架”。牌坊高27米,宽23米,厚2.7米。牌坊基座后方有两堵斜墙支撑,以防倾倒。牌坊顶端有一只铜鹰,石龛中有铜雕像,每层都雕刻着圣经故事的图案。第四层有耶稣铜像,两侧有中文刻字和石狮等雕像,还有西方的百合花及中国的菊花图案。整座牌坊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缩影。牌坊后面呈长方形的空地,是大三巴教堂被火焚毁后的遗址。遗址最后面是大三巴教堂地下博物馆,其中有圣保禄神学院创始人范礼安神父的坟墓;有16—20世纪,代表本地区不同教堂及修道院的基督艺术制品及其他物品;还有嵌于墙壁的大抽屉里,自三个世纪以来安葬于这个教堂的教徒与非教徒的遗骸。牌坊前面山下是大三巴街,依山建有68级台阶。站在大三巴街仰视大三巴牌坊,高高矗立,巍然壮观,引来游客如云,观者如潮。“咔嚓、咔嚓”,拍照留念者不计其数。
澳门大三巴牌坊
参观罢大三巴牌坊,我们又急急忙忙赶往大炮台。大炮台位于大三巴牌坊左方的柿山之巅,与大三巴牌坊紧紧相连。这里原是圣保禄教堂的祭祀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改建为大炮台。大炮台原属军事禁区,20年前辟为游览区。
澳门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山如今改作澳门历史博物馆。1996年9月13日动土,1998年建成,总投资1亿多澳元。博物馆利用原大炮台遗址依山而建,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层展厅,全面系统地介绍澳门开埠400多年以来的发展轨迹。博物馆入口处设在最底层。一层展厅展示古老文物,从史前至十七八世纪,包括反映澳门港口历史的陶器、石器;二楼展厅展示澳门居民生活风貌,包括民俗民习、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三楼展厅反映澳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澳门博物馆建设资金,多系有识之士捐献筹集而来。建设此馆的目的,在一楼入口处写得明明白白:“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澳门古炮台
澳门古炮台
澳门古炮台
澳门古炮台
因时间紧迫,我们没有到各层展厅参观,直接从入口处乘电梯直达山顶,参观这里的大炮台。大炮台建在山顶上,方方正正,约有二三十亩面积。这里绿草如茵,古榕参天,环境十分优美。平地中心是原澳门气象台,气象台右侧,有一口300年前用于战事报警的古钟。大炮台四周是坚固的石墙,仿如欧洲古堡一样。石墙每隔十米处,有一缺口,形如古代城墙的箭垛,每一处缺口都安放着一门巨型古铁炮。我依次数了数,共有21门铁炮。铁炮居高临下,炮口对准远处海岸,可谓雄关虎踞,万夫莫入。据说明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军队强攻袭澳,当狗贼登陆,进入市区时,大炮台上万炮齐发,震天动地,打得荷兰人狼狈逃窜,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