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一条225米长的海门老街,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巨著,六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商贸繁荣与人文传承在此交织,成为新“海门八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游客与文化探寻者的目光。
海门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当时汤和拆黄岩城墙筑海门卫城,老街自此诞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海门港正式开埠通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浙东南的商贸中心,一时间商贾云集、货通四海。2010年,海门老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更让老街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建筑密码,南北街巷藏海韵
漫步于海门老街,南北街巷的建筑风格犹如两幅风格迥异却又相得益彰的画卷,共同勾勒出老街独特的建筑魅力。南面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东方古典建筑的精致与典雅,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北面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欧式立面,石雕卷草纹缠绕着科林斯柱头,历经岁月的洗礼,虽已斑驳陆离,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繁华与辉煌。
这种“南北异趣”的独特风格,源于老海门人开阔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当年,老海门人纷纷闯荡上海滩,远赴南洋和欧美,将先进的建造技艺带回故乡。他们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巧妙融合,因地制宜地运用本地石材,仿照巴洛克造型,修建起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建筑物。椒江区海门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王前进介绍:“正是这种融汇创新的精神,让海门老街在当时独具特色,赢得了‘小上海’的美誉,美名远扬。”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建筑遗产,2001年起,同济大学常青教授团队历经4年精心修复。他们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老街修复成古色古香、粉墙灰瓦、珠赤雕栏的历史街区,让老街的历史风貌得以完美呈现,重焕生机与活力。
人文脉动,商匠民艺传薪火
海门老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在“微雕”工作室里,手艺人李海兵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他指尖翻飞,一块普通的雕刻泥顷刻间化作精美的飞檐翘角与青砖灰瓦,仿佛将海门老街的建筑风貌微缩于指尖。李海兵说:“海门老街就像百年前的上海南京路,是上海南京路的活化石,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希望能通过微雕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记忆永远保存下来。”
“海门地名本身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动注脚。”台州市戚继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汝志展开古地图介绍,椒江口牛头颈山与小圆山对峙如门,既是浙东海防咽喉,又是商贸通衢。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海门在历史上既承担着抵御外侮的重要使命,又享受着商贸繁荣带来的发展机遇。
这种“门”的意象,既包含着抵御外侮的关隘精神,又体现着开门纳潮的商贸智慧。民国时期,海门人闯沪上、下南洋,带回的不仅是欧式建筑,更是敢闯善融的海洋性格。这种性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海门的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门人勇往直前,开拓创新。
当代焕新,文脉商脉共潮生
如今的海门老街,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焕发出勃勃生机。冬至时节,老街重现“千叟宴”民俗,人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温暖与魅力。七夕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明制婚礼惊艳椒江全城,新人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遵循古老的礼仪,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海门老街附近,台州美食及椒江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姜汁炖蛋、泡虾、油圆、姜汤面、麦虾、蛋饼等“三十年老店”随处可见。青石板路上,游客们穿梭如织,有的驻足拍照,定格老街的美丽瞬间;有的漫步街巷,探寻历史的痕迹;在“老街伴手礼”等特色店铺前,不时有游客驻足选购,感受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海门不老,门向潮开。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海门老街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成为台州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历史、感受文化、品味生活。(罗学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