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梁亮
从2023年开始,杭州相继推出商业外摆政策1.0版、2.0版,支持商圈街区外摆经营,打造夜消费集市、文化艺术展演点等新业态新模式,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市97个重点商圈。
如今,管理部门、市集运营机构和主理人三管齐下,不少商业外摆正在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赢。
主理人不仅“手上有活”,也懂“因地制宜”。
一句话:外摆要搞好,不是简单摆出来就行,要“各显神通”。
此话怎讲?潮新闻记者就此展开走访。
古琴和茶饮怎么外摆?与街区风貌有机融合
9月19日至21日,在拱墅区香积寺广场,湖墅街道主办的“湖素十二味”第一届湖墅素食文化节举行。
素食文化节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今年以来,大兜路历史街区已举办多场主题文化活动,累计吸引客流超200万人次。”仁和仓社区书记宋晓燕说,作为杭州外摆新政推行后的首批试点街区,街区一直借助挖掘大兜路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街区人气。
在大兜路260号,悠长的古琴声不时传出。
作为较早进驻大兜路历史街区的商户,太音琴社(大兜路店)已经在这里运营了四五年。
太音琴社内景。记者 梁亮 摄
“对面就是运河的景色,在这里听琴品茗别有一番风味。“琴社运营负责人陈经理说,运河的流动与音乐韵律天然相通,当初选址这里,就是考虑到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业态,希望打造琴茶融合的独特空间。
2023年,杭州推出外摆新政。
作为首批试点街区,大兜路因地制宜实行业态重构及优化。太音琴社也把一层的茶饮生意陆续拓展到了户外,不仅增设了座位和户外古琴演奏区域,还摆上了店内课程和特色饮品广告立牌。
“有了外摆区域,不仅经营范围增大了,我们也有了更好地展示古琴这种乐器的空间。”陈经理表示,琴社一直致力于古琴文化推广,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了解古琴。
太音琴社外摆区域。记者 梁亮 摄
“外摆新政实施后,街区部分商户营业额、客流量同比上升10%到50%不等。”宋晓燕表示,目前街区内有93家商户、96个摊位,不少商家都结合自身店面风格,盘活营商空间,把外摆区域与街区建筑风貌、运河沿岸景观有机融合,实现业态和谐共存。
今年,太音琴社对一层的茶饮空间和外摆区域进行改造提升。“我们的装修设计都采用新中式风格,饮品也扩展了果茶、茶拿铁等多种品类。”陈经理说。
太音琴社一层的茶饮空间。记者 梁亮 摄
同样以契合街区风格外摆吸引游客的,还有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部分商户。
走过街区大井巷81号,古朴雅致的宋韵小院格外吸引眼球,这里是“铁手咖啡制造局”打造的外摆经营区域。
“此前店外区域并没有作为经营区域,但当时就有不少客人说想坐户外。”店长表示,2023年外摆新政推出后,对小院进行了翻新,以和街区搭调的宋韵特色重新设计打造,吸引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节假日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两三百杯。”
铁手咖啡制造局外摆区域。记者 梁亮 摄
外摆文创如何脱颖而出?提升产品“文化含金量”
西湖边的“湖畔有艺市”是全省重点培育的文旅市集,汇聚120家商户、80余种品类,其中的文创商品更是琳琅满目。
“我们在招引时就注重吸纳优质商户,尤其是产品有独特性和原创性的商户。”市集运营负责人表示,市集创新打造“一伞一品”模式,目前全长1公里的市集中,同品类产品商户不超过3家,且摊位点分散分布。市集日均接待近1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零总额突破1500万元。
“湖畔有艺市”市集。运营方供图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画自己写的,我爱人画画,我写字。”已经退休的傅国生经营着一个摊位,售卖他和爱人创作的书法和国画作品。
2023年5月市集开门迎客,老傅很快就入驻了。
“我们摆摊主要是想发挥余热,充实生活,在继续提升自己手艺的同时,还能把中国的人文、美学、艺术等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老傅说,西湖边客流量大,不仅有国内的游客,还有很多国外的友人,所以这里自然而然成为首选地。
傅国生正在创作。记者 梁亮 摄
他的书法作品里既有“大展宏图”等传统祝福语,也有“问题不大”等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梗词。爱人的国画作品里,西湖美景、杭州元素等随处可见。
考虑到游客的购买需求,这些产品都被做成了小幅加边框形式的伴手礼。
“我们生意一直不错,顾客们都很认可。”在老傅看来,在文创产品愈发普遍的当下,顾客对有创新和创意的纯手工原创作品更有购买欲望,这也是自己摊位受欢迎的原因。每次遇上外国顾客,老傅还会借助手机翻译把画作或书法作品的文化含义告诉对方,“老外一听,也都竖大拇指。”
老傅摊子上的原创作品。记者 梁亮 摄
夏荣建的摊位是市集里唯一一家做竹雕工艺品的摊位。“竹雕只能手工雕,没办法用机器。有些作品做起来,一个月都拿不下来。”
从事这一行快20年,他的竹雕作品造型独特,既有中国传统竹雕风格,又融入现代艺术构思。在夏荣建看来,“很多人不了解竹雕,我这个摊位是一个推广窗口。”
夏荣建正在制作竹雕。记者 梁亮 摄
管理部门指导运营主体或店家打造个性化、文艺化外摆模式
“杭州的外摆不是简单摆摊设点,而是让每一个点位都成为文化展示窗口。”杭州市市容景观发展中心市容秩序科副科长汪鹤挺表示,自外摆新政推行后,杭州城管部门积极鼓励各区结合辖区实际,指导运营主体或店家打造个性化、文艺化外摆模式。
上城区万象城某餐饮店外摆区域。记者 梁亮 摄
上城区万象城通过艺术灯光装置与景观式餐饮外摆融合,构建18点至深夜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西湖区天目里以现代文化及青年文化为核心,结合艺术展览、音乐演出设置充满现代感的外摆区域,成为城市文化潮流地标;鼓励湖滨商圈、武林商圈等8个夜间消费集聚区推出文化艺术展演点等演绎性质外摆新模式,通过各类表演活动吸引日均4.2万人次流量……作为“文化经济”发展的先行地,杭州正以独特的文化底蕴为外摆经济注入新活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放大政策红利,指导各区、县(市) 结合本地实际,差异化打造精品特色点位,以‘文化经济’点亮‘外摆经济’。”汪鹤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