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作为关公精神核心载体的关帝庙,在关公故里运城境内分布广泛。其中,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庙有7座——除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这两座广为人知的庙宇外,其余5座亦各有千秋。
在此,我们便一同盘点这些国保关庙,探寻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解州关帝庙
“武庙之冠” 规制无双
解州关帝庙能赢得“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美誉,源于其多方面的独有特质。它始建于隋、鼎盛于明清,是全国现存规制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祖庭,以“前朝后寝”的宫廷规制奠定武庙最高范式,各地关庙多以其为蓝本。
其建筑布局严整如皇家宫阙,由结义园、主庙区、御花园三部分组成。结义园专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设,是忠义精神的溯源之地。
主庙区亮点纷呈:
明代四龙照壁以皇家规制彰显关羽地位,午门在普通庙宇中罕见,直观体现关羽封帝后的尊荣;
崇宁殿的26根石雕蟠龙柱,数量居全国殿宇之最,殿内外还悬挂着多位帝王题写的匾额;
春秋楼不仅有“三绝”奇境与可随风转动的菊花藻井,“祖庙飞龙”的古柏自然景观浑然天成,极具震撼力。
关羽兼具儒、释、道三教尊崇身份,庙内诸多元素均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作为关公文化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展品更凸显其文化分量,使其冠绝天下。
常平关帝庙
关公故里 家庙独存
作为关公文化的孕育地,常平关帝庙是全国“唯一家庙”,承载关公的家世渊源,与其他关帝庙差异显著。它建在关家旧址之上,以关氏家族生活遗迹为基底,更具家庙属性,而非单纯祭祀场所。
其建筑布局内涵独特,采用“前朝后寝”建制,除供奉关公外,娘娘殿专祀关夫人,太子殿供奉关平、关兴及其配偶,圣祖殿更是全国武庙独有的存在——这里供奉着关氏始祖关龙逄,以及关羽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先人与其配偶,完整呈现了关氏家族五代祭祀体系,极为罕见。
庙内还有诸多独特景观与传说:一进庙门的明代“关王故里”石牌坊格外引人瞩目;纪念关羽父母的祖宅塔,背后关联关羽杀恶霸、父母投井的故事;树龄1800年的龙虎柏,见证庙从关家宅邸到祠堂再到庙宇的历程;“五世同堂桑”的根部与枝干各分五股,每年还会五次开花结果,“凤柏”“云柏”亦有神奇传说,这些都让常平关帝庙更具不凡魅力。
运城关王庙
文化瑰宝 信义化身
地处运城市中心城区盬街的关王庙,藏有诸多珍贵遗存,其“信义财神庙”的定位尤为独特。这座庙之所以称“关王庙”,是因为现存庙宇修建早于关羽封帝之年,故沿用“王”字称谓。
庙宇始建于元代,现存主体为明正德年间扩建,明万历二十五年由河东盐商捐资重建。当时,盐商们秉承关公忠义诚信精神,外出运盐前祈福、归来还愿,且常在此签订合同与招待贵宾,“信义财神庙”便由此而来。这与其他侧重祭祀功能的关庙截然不同。
庙内建筑与文物极具价值:正殿龙柱采用抗震榫卯结构,历经百年不倒;献殿虽重建于清代,仍保留元代部分结构。
庙内四大藏品更是珍贵:
关帝签谱碑是全国少有的明确记载碑刻,为各地签谱母本;
四好箴言碑中部保留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篆迹赞》,实属少见;
大观圣作之碑集宋徽宗瘦金体、李时雍勾勒、蔡京题额于一体,是书法名碑;
明代百姓捐资铸造的250公斤重方形大铜镜(原物现存于盐湖区博物馆),被郭沫若先生称“国内罕见”。
墙下关帝庙
村级巨构 活态传承
“关帝庙堂满天下,除了解州数墙下”,这句俗语道出了夏县墙下关帝庙的地位——它是山西最大、保存最好的村级关帝庙,以罕见的村级规制出圈。
建筑看点十足
明代过路戏台设计独特,人可从台下穿行,梁柱木雕龙头精致,台上三副楹联道尽戏剧奥妙;
清代看亭木雕、彩绘、琉璃工艺精美,是村民们喜爱的乘凉之处、聚集之所;
献殿保留了宋元建筑特征,晋南独有的象鼻拱十分难得,与正殿通过卷棚相连;
明代始建的正殿在清代增高,旁有土地祠石刻证实其元代至正年间始建的历史。
庙的历史还与当地名人深度绑定:康熙年间进士张润民,告老还乡后携家人参与庙宇修缮。庙内古碑上的关帝线刻真身像(面有7颗痣)尤为珍贵。如今,庙宇活化利用充分,是村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既显历史厚重,又满是生活气息。
龙香关帝庙
雕塑蟠龙 艺术卓绝
新绛龙香关帝庙的独特,首先在于深厚的“龙文化”底蕴。这里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龙见于绛郊”的古绛郊,村名“龙香”源于龙吐宝珠等传说,龙元素贯穿庙的历史与民俗,赋予其独特祥瑞气质。
建筑融合多代风格:创建于宋代,正殿为元代遗构,当心间“梯形桁架”梁架是元早期典型样式;献殿为清代增建,戏台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体格局质朴。
殿内雕塑是核心看点:
正殿两根3米多高的木柱上,彩塑蟠龙栩栩如生,西侧朱红龙爪抓龟寓意“长寿”,东侧深蓝龙爪擒鱼象征“富足”,均脚踏绿色宝瓶代表“安宁”;须弥座上的关帝像庄严端坐,身后神龛为悬塑浮雕,6条龙蜿蜒其间,点缀荷花、牡丹;台下文武四将塑像神态各异、雄姿英发,是古代雕塑艺术珍品。
泉掌关帝庙
石柱藏谜 古绛遗风
新绛泉掌关帝庙虽仅存正殿,却看点丰富,核心是殿外20根蟠龙石柱。其中11根为浮雕龙柱,龙姿矫健、腾云欲飞,龙爪下或抓鱼鳖、青蛙,或抓人头、人腿,旁刻牡丹、莲花,既含吉祥寓意,又劝善警示,柱上还刻有捐赠者信息;9根浅平雕龙柱留有“龙飞走后印迹”的传说,更有凤在上龙在下的龙凤柱、罕见的五爪飞龙柱两大未解之谜,极具神秘色彩。
大殿建筑尽显匠心:坐北朝南立于一米高台基上,面阔与进深皆五间,周有围廊,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搭配精美斗拱昂头,古朴庄重。庙旁“灵公台遗址”关联“晋灵公不君”“董狐直笔”典故,后侧“大明灵丘僖靖王”墓碑记载绛州历史;泉掌村曾是古驿道商埠,村民传承关公忠义精神,让庙宇兼具历史厚重与民俗温度。
寨里关帝庙
元代献殿 国保独珍
隐藏在盐湖区乡间的寨里关帝庙,虽仅存一座献殿,却凭独特价值跻身国保。这座献殿建于元大德五年,是河东地区罕见的元代关公祭祀建筑。
献殿设计打破常规:次间外侧柱子向中间靠拢,扩大稍间空间,兼具祭祀与观戏功能,适配当年盐商歇脚祈福、村民看戏的需求。殿内11朵“四铺作单下昂斗拱”整齐排列,梁架上的黑白色墨绘云纹、飞龙生动,尽显元代建筑粗犷之风。
庙史可追溯至金代,殿内残碑记载金大定二年礼部同意建庙的文牒,还留存明正德、隆庆年间重修的痕迹。它曾作为村小学使用,每年古庙会村民来此拜谒,元代古建与活态文化在此共生。
解州关帝庙的恢宏规制,见证了“忠义”从个人品格升华为民族精神;常平关帝庙的家族祭祀,深藏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文化根脉;盐商捐建的关王庙,将“诚信”刻进商业伦理;村级关庙的活态传承,让关公精神融入烟火日常。
这7座“国保”关庙,印证着关公文化的千年流变,传递着“忠义仁勇”的核心精神,书写着运城的文化传承。在关公文化旅游节中,人们既能领略古建之美,又能读懂关公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血脉,于新时代续写“忠义千秋”的新篇。
记者 薛丽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