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东
黔灵山坐落在贵阳的西北隅,作为城中罕见的山水秘境,它以“城里有山,山下有湖,湖山居城中”的独有格局,素来享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这里地处高原,应了当地的老话:“贵州有座山,离天三尺三。”山高云近,立于山巅,俯瞰贵阳全城,黔中美景尽收眼底。山势虽高耸,却满目苍翠、湖水澄碧,别有一番灵秀气象。
我初次登上黔灵山,留给我的印象是这里的三多:一是古树多。林木蓊郁如盖,植被茂盛;二是野鸟多。虽不识其名,但婉转啼鸣回荡山谷,瞬息引我静听;三是猕猴多。小淘气们不惧人、反近人,虽偶有调皮抢食之嫌,却为游人平添了情趣和担心。
山中林木颇有原始森林的感觉,胸径数尺的古树随处可见,枯枝断桠横躺在地。导游介绍,这些朽木和断桠会以自己的身躯孕育新苗,使森林代代延续。也正因枯树倾颓,树冠残缺,再仰望林间的天空,竟然显得支离破碎。云朵不知被谁人切割成片片碎玉,仿佛是一幅抽象的油画。
行至山腰,在密林的浓绿间,隐约现出一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其红墙黑瓦,格外醒目。原来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弘福寺。有人说,黔灵山之“灵”,正源于此,可见其地位之重。
我立于弘福寺山门外,静观朱墙肃穆。忽闻,钟声悠然荡出山坳,又缓缓回旋而上,余音袅袅,佛感深长。再观,门口一对儿石狮早被游人抚摩得光滑如镜,狮鼻更是油亮有余。
买票进寺,但见青烟袅袅缠绕在檐角,信众们手捧香烛络绎不绝。香炉里的香灰堆得老高,每一缕上升的烟霭,都似乎载着信徒虔诚的心愿。只见许多香客络绎不绝地来此虔诚地参拜,看来此处的香火旺盛。行至山门,见中门背面题着“人间净土”四字,笔力浑厚,仿佛向香客明示:这里已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转入经楼,诵经声与木鱼的敲击声相伴默契。恍惚间,似有雨丝拂过面颊、落花沾上衣角,心绪一下子被撑得开阔起来。再到罗汉堂,殿内塑像纤尘不染。五百罗汉千姿百态,色彩明丽:有的罗汉怒目圆睁,有的含笑垂眉,有的垂足而立,有的盘腿端坐,各有神韵。每尊塑像下虽有名讳标注,可谁又会执着于记全五百罗汉的称谓?在其面前,只需默默地观看,便会感觉到佛法的包容。
天王殿单檐歇山顶的飞檐翘角,与山门遥遥相对。弥勒佛笑迎,四大天王肃立两侧;背后地藏庄严,慈悲凝视;大慈大悲殿中千手观音法相端丽,护法殿匾额高悬“三洲感应”,韦驮菩萨伫立其内;与其它寺庙不同,这里的大雄宝殿前没有常见的香炉。而是设了一方型石池,池内不蓄水,只盛满燃烧的香烛。火光跳动间,映得殿宇愈发肃穆,也映得香客们的脸庞格外虔诚;宝殿左侧是财神殿,殿内五位财神分坐其间,寄托着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和期许。
走出弘福寺向上攀登,山顶有一处开阔平台,站在这里,大半个贵阳城的风貌都清晰可见。朝下俯瞰,楼群高低错落,像孩童精心堆砌的积木错落有致;远处的南明河如一条碧色丝带,绕着城区缓缓流淌,水波粼粼间似载着整座城的烟火气;近处的黔灵湖则静得像块浸了水的墨绿翡翠,波澜不惊。岸边的柳枝垂入水中,经风一吹,水面便漾起圈圈涟漪,逐渐晕到湖心,再晕进游人的心里。
我贪婪地欣赏眼前的美景,不经意间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岂不也如同这山中景色的变化。楼群参差犹如命运的高低起伏,黔灵湖的静水流深亦如人生的波澜不惊;城市喧嚣如闹市车马,公园静谧亦如空谷回音。而今,人们之所以认定黔灵山为“灵”,并不在于寺中香火的兴隆。而在于它能让每一个行走在山间的人,都不知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细听鸟鸣,也听见自己的心声。
下山时,又遇着几只猴子在树枝间跳跃,鸟鸣依旧绕耳,弘福寺的红墙已隐在密林之后,只闻听到零星钟声偶尔飘至耳边。忽然觉得,这座藏在都市里的山、湖和隐在密林里的寺庙,像几条减慢生活节奏的缓冲带……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能寻到一处慢下节奏来的角落。在这里,人们可以静听古树讲岁月的故事,望眼湖水映出的澄澈心境,手挚香烛祈祷虔诚的心愿……
原来,繁华与幽静从不是对立的。就像我脚下的这座贵阳城,一面是高楼林立的烟火人间,一面是山清水秀的禅意天地。而弘福寺,正是这二者之间最融洽的链接。不需要刻意地说教,只仰望山巅之上的蓝天白云,任山间的微风拂面,听殿内的梵音,赏湖水中的涟漪,就可以切身体会到:“城市需要喧嚣,园林需要幽静,生活需要奔波,放松心情需要静谧”。
我感叹,忙碌了一辈子的人们,难得退休之后来到这里游览观光。当你驻足茂密的山林中,散步在浓郁的树荫下,静听余音环绕的钟鸣里,忽然觉得,在与弘福寺的近距离接触中,你才能在快节奏的忙碌里,守住内心的安宁,找到心灵的期盼。有了此行与弘福寺的相遇,何止是心情的愉悦,更难得的是从中体会到人生的感悟……
作者简介:李晓东 1954生,1978届辽大铁岭分校中文系毕业。曾任开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及市文联主席。为辽宁省散文协会、铁岭市作协会员。业余写作并在中国文化报,中国体育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农民合作社、中国教育学刊、当代教育、天津老干部、天津教育报、南京日报、黑龙江退休生活、辽海散文、辽宁老同志之友、辽宁共产党员、辽宁老年报及辽宁职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300余篇。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