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流传着“天生白马寨 铁打鲤鱼岩”的谚语,80年前,一座小村庄,一年的时间内,被侵华日军攻打偷袭5次,却能安然无恙。靠着村民们团结一心,凭借石门、竹林等天然屏障及土炮、流动哨等战术,迫使敌军撤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抗日英雄村”融水镇新国村鲤鱼岩屯,一起追忆那段惊心动魄的烽火岁月。
下午三点,在融水县城西北山脚下的新国村鲤鱼岩屯抗日英雄村纪念馆,记者看到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毅辉。作为这座纪念馆的资深讲解员,他正为次日的游客参观工作做着准备。今年以来,只要有空,他都会仔细检查展陈物品,并根据不同参观对象提前备好讲解方案、熟悉内容。“用声音唤醒历史,让那段烽火岁月重新鲜活起来,这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曹毅辉说。
"这是当年我们村民兵自制的地雷模型,先辈们当时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站在展柜前,曹毅辉向记者讲述着抗日往事。他的讲解不仅包含准确的历史事实,还穿插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纪念馆原义务讲解员曹义老同志,如今已93岁高龄,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参与讲解工作。我们年轻一辈必须接过他的接力棒,继续讲好抗日英雄村的故事,把这份抗战精神传承下去。”曹毅辉的话语中满是坚定。
鲤鱼岩屯位于融水群山深处,三面靠山且均有岩穴,屯里有个10多亩的水塘,水自山岩溶洞穿流而过,带来许多红鲤鱼,故而得名鲤鱼岩。1944年12月,日军攻占融水县城后,把掠夺目标放在了附近村屯。当时的鲤鱼岩屯仅有42户人家,能加入村民自卫队抗战的16岁至60岁男丁不过60人。
第一次交锋时,村民自卫队(以下简称“自卫队”)凭借坚固的石门与高大的慈竹作为屏障,将正面进攻的日军打得晕头转向,敌人很快便狼狈逃窜。此后,为防备日军反扑,村民们每天派出“流动哨”到村外巡逻侦察,还共同制定了《抗日守卫公约》,立下“团结一致、抗争到底”的誓言。
1945年1月,日军第二次攻村,企图从水塘一侧突围。不料自卫队早已布置土大炮在此镇守,当敌人靠近时,立刻燃炮打击。此次抗战,不仅守住了村子,还截获一批物资。
“第三次打得最激烈,我们在山上看到村子里火光冲天,亮得像白天。”1945年2月,日军第三次夜袭鲤鱼岩,村里的老人、孩子被安排到山上躲避。接连不断的扫射声,使大家都很惊慌,好在此前有线人通风报信,所以自卫队做足了准备,在浴血奋战一夜后,再次击退敌人。
一个月后,日军又发动第四、第五次偷袭,但都被自卫队打败,被迫撤离。同年9月,当时的广西省政府授予鲤鱼岩屯“抗日英雄村”称号。
2017年,融水镇政府将一所旧私塾改造成鲤鱼岩抗战纪念馆,收藏了大量抗日战争时期的实物和史料,记录着桂北抗日历史和当地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英勇作战的英雄事迹。
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曹毅辉认为讲解员的工作远不止背诵解说词那么简单。熟悉历史背景,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需要的是把历史讲活,让参观者特别是年轻人能够理解和共鸣,这才是这份工作的价值。为了不断提升自己,曹毅辉还经常走访老一辈讲解员和亲历者,收集整理口述历史,不断丰富讲解内容。
“我们作为抗日英雄村的后辈,既要缅怀革命英烈,感悟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更要把抗战精神代代地传下去。”曹毅辉说。

图文记者:秦胜聪 蒙成远
值班校 对:何海晔
责任编辑:黄杏俏
责任审核:石姗
责任监制:龚祥友
出品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平台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