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两岸十八桥”全景沙盘。
沈阳浑河上的18座跨河公路桥作为城市一景,是无数市民和网红热衷的打卡地。如果把这18座跨河公路桥放在一个画面中会是什么样的呢?9月23日,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在开馆一周年之际,发布镇馆之宝——“一河两岸十八桥”,让市民和游客通过镇馆之宝感受沈阳的别样之美。
“一河两岸十八桥”
是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
走进一座馆,能读懂一座城。
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位于沈水左岸的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总面积为1670平方米,展线长度近千米。全馆分为“古城源流”“近世繁花”“长子风华”“时代华章”四大主题展厅,彰显“行走的盛京”文化主题;以历史为“纬”,以各时代地标建筑为“经”,以“工匠精神”为魂,从融合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三条文化线着手,讲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2300年的发展历程,寻找英雄沈阳的红色印记。“目前,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已获批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及沈阳市科普基地、被列为沈阳市科协科普‘双创’基地。以模型还原为特色展陈,讲述城市建设历程。此方式具有唯一性,填补了沈阳乃至东北地区专题性城建博物馆的空白。”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副馆长罗健说。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于明鑫告诉记者,为了制作这个镇馆之宝,他们学院10多位老师从构思、设计、实地勘察到后期制作,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以高精密比例打造的“一河两岸十八桥”全景沙盘——它首次以立体形式复刻了沈阳母亲河浑河上十八座跨河公路桥的壮阔图景。这些桥梁从西端的西苏堡桥到东端的高坎桥,虽结构形式各异,却共同书写着沈阳的桥梁故事:有的以创新技术突破难题,有的用经典结构承载历史,有的凭因地制宜的工艺适应环境,还有的将功能与美学完美融合。这些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动脉,更是沈阳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海燕表示,过去的一年,是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奠基启航、锐意进取的一年,该馆以“城市建造史”为叙事核心,匠心独运地以模型还原为特色展陈手段,清晰勾勒出沈阳2300年的城市文明脉络;与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搭建起科普教育桥梁;以馆为核心载体,创新构建了“四维融合”思政育人模式,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由高校主导的“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与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合作举办各类高水平讲座、主题活动,使得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迅速成为沈阳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
助力文旅融合新发展
与一般博物馆“用文物说历史”的展陈方式不同,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以“城市发展”为主线,重点展示沈阳的前世今生,也成为沈阳这座“百馆之城”中的热门场馆。
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名誉馆长陈伯超认为,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于城市而言,具有很好的展示、教育等作用,能够增加人们对家乡沈阳的热爱,增加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提高整个社会的建筑觉悟和审美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未来,这座场馆应该是一座融专业性、大众性、独特性和科教性于一体的城市窗口,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感受城市的脉络和印记。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雁表示,作为学校自主兴建的综合性文化平台,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自建成以来始终致力于城市建设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此次一周年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该馆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全新展望。未来,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将在传承城市记忆、传递城建精神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更会为推动沈阳城市文化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爱玲说:“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了解城市、感悟历史、传承文化的生动课堂和重要窗口。希望展示馆能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主线,深化运营建设,用好数字技术,打造云上展厅,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融入沈阳文旅发展大局。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必将为提升沈阳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文化自信自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盖云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