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西汉水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站在新建成的生态廊道上远眺,滨水步道如绿色绸带蜿蜒延伸,两岸生态隔离带草木葱茏。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凉的河道滩涂。
“过去河道没有整治过,都是荒坡。现在你看,水清了、岸绿了,每天来散步的人络绎不绝。”礼县水务局副局长文德清指着河道两岸,讲述着西汉水的蜕变之路。
如今,这条承载着秦人起源密码和三国烽火记忆的河流,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串联起礼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画面。

西汉水廊道:一湾清水映照文明新景
生态廊道是什么?它可能是马路上为动物穿行特意留出的“斑马线”,也可能是你漫步溪畔时脚下的游步道、眼前的自然风光、耳畔的潺潺溪水;它可以囊括一块供水鸟栖息的湿地,也可以是城市里一块可供露营小憩的绿地......说到底,是给自然和人留的“共享空间”。
礼县给西汉水流域生态廊道分了I区和Ⅱ区,要做的事很实在:清垃圾、修步道、种隔离带、护河岸、铺污水管,每一项都盯着“让河变美、让人舒服”。

“I区河道两岸垃圾清理0.54万方、新建污水管道2.9公里、生态养护3.9万平方米……”在西汉水生态廊道项目指挥部的公示栏上,一组组精准的数据记录着工程的每一步进展。这个总投资2925余万元,由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共同支持的项目,自2023年9月开工以来,不仅完成了防洪体系的完善,更打造出一处集生态屏障、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而这些详实的数据,标志着礼县在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沿着青石板步道走,总能碰到晨练的人,退休教师王玲就是其中一个。她指着岸边新栽的垂柳笑:“我在河边住了一辈子,从没见西汉水这么干净过。现在早晚我都来这儿遛弯,空气里全是柳树叶和青草的香味儿。”
如今,数里的绿色长廊沿西汉水蜿蜒,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安全廊道、人文廊道、幸福廊道雏形初现。这哪是简单的“治河”?是把“家门口的风景”还给了老百姓。

三国产业园:三国故事激活产业引擎
文旅要发展,产业是根基 —— 可怎么让“三国故事” 不变成干巴巴的介绍牌?礼县顺着西汉水往上游走,找到了答案: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
这座总投资13.8亿元,占地1600亩的文化园区,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史实为背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历史的挖掘、体验的升级、空间的重塑——这几年,礼县的文旅发展态势充分显示该产业正日益围绕人的需求进行多元发展。

“去年9月开园至今,我们已接待游客近1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2亿元。”产业园负责人张琼自豪地说道,“特别是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停车位一位难求。”
在园区的科技体验中心内,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先生刚体验完VR穿越古战场,“坐上座椅就像真回到了三国战场上,战马嘶鸣、士兵呐喊就在耳边,再去骑马场跑两圈,感觉自己真成了‘三国人’。”

张先生的感受正是产业园设计的初衷——在一期投资2.6亿元建成的350亩核心区内,不光有科技馆、骑马场,还有三国文创店、特色餐馆,吃的、玩的、带的都齐了,形成了完整文旅消费链条。
“‘无策划不旅游’,不能让历史搁在那儿‘睡大觉’。” 礼县文旅局负责人林继红说,“祁山不只是个历史地标,还得是能传文化、能带动经济的‘引擎’。”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截至目前,礼县全县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 这不是简单的游客多了,是文化真的“变现”了,是历史故事变成了文旅产业增长的现实。

秦皇湖畔边:山水资源带动乡村振兴
顺着西汉水向东前行,一片浩渺的湖面映入眼帘,这便是红河镇的秦皇湖旅游度假区。
当“想你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礼县又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文旅产业,赋能文旅发展的未来?
就现在,去礼县。去看,去体验。

暑期的清晨,湖景木屋的炊烟袅袅升起,观光游轮整装待发,湿地公园的廊桥上已有早起的游客漫步赏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生态画卷与远处的亭台阁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今年暑期我们累计接待游客超20.3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约370余万元。”红河镇党委书记尚永锋介绍道。在景区入口处,村民郭大姐的凉皮摊前围满了游客,她笑着说:“以前种地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现在在景区摆摊,一个夏天就挣了种地一年的收入,这都是托了秦皇湖的福。”据了解,镇政府积极鼓励周边群众在景区沿线摆摊设点,销售特色美食及手工艺品,让文旅繁荣直接转化为群众的“真金白银”。

从看风景到品文化,从逛景区到深度游,礼县文旅相关行业正通过业态创新打破边界,构建“全域、全季、全龄”的融合格局。
成功并非偶然,依托“秦韵山水”的资源禀赋,红河镇打造了层次丰富的文旅项目矩阵:既有湖景木屋、露营烧烤等休闲设施,又有观光游轮、亲子采摘等体验项目。

“截至目前,我们举办了16场暑期乡村旅游活动,吸引了周边乡镇甚至天水市的群众参与。”尚永锋说道,自编自导的节目场场爆满,文旅融合让乡村充满了活力。这种“文旅 + 乡村”的模式,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拓宽了增收渠道,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市井聚活力:民生设施绘就幸福图景
从秦皇湖返回县城,夕阳的余晖洒在崭新的全民健身中心建筑立面上。
据规划,这座投资1.8亿元的全民健身中心及配套的体育公园,将构建起覆盖全龄段全时段、对外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均接待能力可达600人次,彻底改变县城缺乏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的现状。
让群众成为“体育主角”,是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的核心愿景。
在开放的健身区域,市民们正在进行锻炼。“现在下班有了好去处!”正在打羽毛球的市民刘女士擦着汗说,“设施专业,收费合理,周二到周日全天开放,还有免费开放日。”

礼县全民健身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采取“部门管理+第三方运营”模式,坚持公益属性第一位。截至目前,已承办省级青少年篮球赛、全县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10余场,预计今年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超3万人次。

“要让每条河流都流淌文化,每处山水都承载记忆,每位群众都分享成果,让千年古地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时代新颜。”从西汉水廊道的清波,到三国产业园的热闹;从秦皇湖畔村民的笑容,到县城里满是活力的文体设施 —— 礼县没走“千城一面”的路,而是捧着“西汉水”这汪水,揣着“秦三国”这段文,走出了自己的文旅融合路。
记者:蔺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