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南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卓尼县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出了被誉为“高原珍味”的卓尼黑木耳。这里平均海拔2000-4920米,年均气温4.6℃,年降水量600毫米,昼夜温差大且光照充足,为黑木耳生长搭建了天然“温室”,也让其积累了远超平原地区的营养——多糖含量高出20%,成就了耳片完整、耳瓣卷曲、肉质肥厚的独特品质。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卓尼黑木耳的生长根基,而科学布局与技术赋能则为其产业腾飞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卓尼县大力推进“五个万亩”工程,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从源头助推黑木耳提质增效,让高原珍味实现量产与品质的双重保障。更关键的是,李玉院士的加盟为产业发展带来顶尖技术支撑,从菌种培育到种植管理的全链条指导,让卓尼黑木耳的品质优势进一步巩固;“全国十大黑木耳主产县”的荣誉加持,则让这一高原特产在全国市场打响名号,形成“生态优势+技术保障+品牌背书”的发展闭环。
纯净水源滋养菌丝,适宜海拔调节温湿度,温寒湿润的气候让每一朵木耳都胶质饱满、口感爽脆。经检测,其粗多糖含量达2.33%,钙含量更是高达1010毫克/100克,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与矿物质,让这份高原馈赠兼具美味与营养。
这份珍贵,更源于卓尼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品质的坚守。多年来,当地群众遵循自然规律,让黑木耳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传承的不仅是代代相传的培育技艺,更是各族人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如今,卓尼黑木耳已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斩获“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等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自然的馈赠、技术的赋能,更是人文的坚守。
当卓尼黑木耳走向更多人的餐桌,它带去的不仅是高原的纯净风味,更诉说着这片秘境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以及卓尼人以科技赋能传统、以坚守铸就品牌的人文情怀。每一朵木耳,都是卓尼山水、技术与人文共同孕育的臻品,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生态赋能、产业兴县的生动见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