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图书馆。
2025年适逢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15周年。为深入探寻长三角湖山胜景的历史风貌,再现区域间交流交往的人文图景,上海图书馆于上海旅游节期间推出“摩登行旅:近代长三角旅游文献展”。
本次展览由上海图书馆主办、浙江图书馆协办,聚焦长三角地区近代旅游文献,分为“行旅新潮”“书中卧游”“万径千山”“度假胜地”与“海上游屐”五大展区,通过大量旅行杂志、导游手册、游记、地图与老照片,带领读者从百多年前的上海出发,阅读历史文献,体验旧时风尚,感知时空变迁中的长三角人文旅行足迹。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的“士人之游”应时而动,转为现代的“旅游”。公历的引入与节假日制度的确立,重构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工作与休闲的界限由此逐渐清晰。
与此同时,轮船、铁路等现代交通打破了地域的隔阂,人们的行动半径与想象疆域随之拓宽,旅行服务机构和民间团体的出现,也让人免除了出行之忧,旅行活动日益频繁,逐渐成为一种现代风尚和生活方式。学生藉旅行以增广见闻,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团体通过组织旅行凝聚成员、倡导健康风尚。江南水乡、浙东山岭、沪上洋场等昔日远方胜景,成为了触手可及的日常风景。
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也深刻影响长三角地区文化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
我们诚邀各位观众走进上海图书馆东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摩登行旅”,一同欣赏泛黄的画报、斑驳的照片、古旧的地图,在文献的指引下重返百年前的长三角,感受旅行带来的开阔视野、文化互鉴与情感联结。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5F美术文献馆
展览时间:2025年9月16日起
第一展区 行旅新潮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团体火车旅行。570余人以每人1先令的票价,从莱斯特乘车前往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也被视为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至20世纪初,上海等城市开始出现外国旅行社,为许多想要了解中国的西方人提供了便利窗口。作为全球首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公司于1911年在上海福州路设立分支机构,给来往东亚和欧洲的商旅人士提供服务,成为近代中国旅游业的启蒙者。1918年,美国运通公司正式在上海外滩10号设立办事处,新设旅行部以办理旅行业务,并代办世界各大都市铁路轮船客票。
《上海游客旅行指南》(Information For Travellers Landing At Shanghai)
上海托马斯·库克公司出版
该书由托马斯·库克公司(通济隆)出版,是一本专为外国游客打造的上海旅游指南。书中系统介绍了上海的各类景点、住宿餐饮及娱乐场所,并附有详实的城市地图以及多家酒店与餐厅广告。
《运通银行东方旅行志》(The American Express Oriental Travelogue)
1928年第3卷第1期
该杂志是由美国运通公司旅游部面向远东地区发行的季刊
1923年,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增设旅行部,成立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旅行社。经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经售车票船票、预定舱位卧铺、运送各种行李、沿途向导招待、代办出国护照、发行旅行支票、承办团体旅行、出版旅行杂志。1927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专业的旅游刊物《旅行杂志》(China Traveler)。
中国旅行社通过沪杭、沪宁铁路网络,串联起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线路。与此同时,民间社团如友声旅行团、精武体育会等也相继涌现,推动上海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江苏、浙江等地的区域性旅行网络。
《旅行杂志》1927年第1卷第1期
本期杂志为《旅行杂志》创刊号
第二展区 书中卧游
二十世纪,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学生产的繁荣,以书籍、期刊、宣传册等形式出现的旅行读物,成为大规模生产的文化商品,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出版社纷纷加入这一热潮。
1909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上海指南》,历经多次修订更新,内容涵盖地方行政、公益团体、工商业、交通、金融机构、游览食宿等多元主题,卷首有14张上海风景和建筑铜版印刷图,是当时第一本有影响力的上海指南。由于完整版《上海指南》篇幅太长,不易携带,商务印书馆又推出袖珍版《上海指南》,后附火车、轮船、电车时刻表,以满足居家和外出的双重需求。
多次修订的《上海指南》
1910年,商务印书馆编撰《中国名胜》,受到读者的喜爱。从1914年开始,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中国名胜”摄影丛书,到1919年共陆续出版《黄山》《庐山》《普陀山》《西湖》《雁荡山》等十三种书籍,均采用中英两种文字说明,对于推动中国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又陆续出版了《武夷山》《天目山》《云台山》《莫干山》等,进一步丰富了该系列的内容。
商务印书馆“中国名胜系列丛书”之《黄山》
黄炎培编,吕颐寿摄
1914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上海图书馆藏1914年黄炎培和随行摄影师吕颐寿、书记员顾志廉(廉清)黄山合影的老照片
二三十年代,中华书局也加入到旅行图书的出版中,于1926年出版《全国都会商埠旅行指南》,后又在1936年推出“都市地理小丛书”。相较于20年代之前出版的指南,30年代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推出的游记开本更为精巧,内容更具时效性,因而更契合普通游客与日常旅行者的需求。
“都市地理小丛书”之《杭州》《南京》《上海》
倪锡英著 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
出版商与新闻记者、作家、摄影师通力合作,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出版大量旅行指南、旅行游记和摄影集,让游客坐在家中便可安然游览全国。这一展区还展出的浙江图书馆藏稿本《西湖九溪十八涧志略一卷》《归杭续草一卷》,可以让读者揽卷了解九溪十八涧以及三春翠柳、盛夏荷香、清秋桂影、隆冬梅雪的西湖风光。
《西湖九溪十八涧志略一卷》(复制件)
王有宗著 稿本 浙江图书馆藏
此为记载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的志书。内容涵盖九溪十八涧图、位置、原名、入山之路、胜迹、梵宇、文辞等。有程学銮民国二十七年(1938)序和作者丁丑年(1937)自序。是书考证详尽,文辞典雅,极尽九溪十八涧“凄神寒骨之趣”。
第三展区 万径千山
从20世纪10年代末到30年代,铁路和公路部门以及轮船公司逐步拓展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他们联合旅行社及民间旅游团体,开通旅行专列,推出涵盖交通与食宿的一站式旅游套餐。经济实惠的服务为游客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极大提升了出行体验。
1916年,沪杭甬铁路首次开通前往海宁的旅游专列。每年秋分前后,该线路将部分货运列车临时调整为客运列车,以满足大量游客前往海宁观潮的需求。铁路公司不仅为乘客安排接驳船只,还在钱塘江畔设立专属观潮区。中国旅行社等旅游机构以及民间团体也可向铁路局协议承包专车游览。1927年,中国旅行社开始组织“海宁潮”跟团游,并在专列上发放观潮特刊,供旅客免费阅览。1928年,随着杭州至海宁公路通车,中国旅行社杭州分社与省公路客车公司合作,开通观潮旅游专线巴士。该线路以宽敞座位和餐饮服务而受到欢迎,旅行社遂于同年增开夜游班次,并于1929年新增一日游行程。
海宁观潮记
赵君豪《旅行杂志》
1927年第1卷第3期5-12页
海宁观潮
陆祯芝、张瑞鎏摄 《中华(上海)》
1930年第3期9页
同时,各大路局还出版旅行指南,提供了交通接驳、时刻表与票价等详细信息,并配以各地特色风物的图文,系统化地标注了交通路线与旅行网络。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为方便旅客游览铁路沿线风光,自1934年起编写出版了一套导游丛书,分别为《昆山:马鞍山》《松江:佘山》《杭州:西湖》《南京》《海宁:浙江潮》《无锡:太湖》《苏州》《嘉兴》《镇江》,共计9册,每册专门介绍一地,独立成册,便于携带,且售价低廉,深受旅客欢迎。
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导游丛书
此外,路局还积极邀请名人参与宣传,以旅游日记、报告、短篇小说以及诗歌等形式出版大量作品,进一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1933年秋,浙江杭州到江西玉山的杭江铁路即将通车,杭江铁路局邀请郁达夫先乘为快,而其沿途游记由杭江铁路局出版,成为“杭江铁路导游丛书”之一。1934年,浙江等五省联合发起东南交通周览会项目,筹备处邀请国内名人吴稚晖、郁达夫、叶恭绰等人出发游览东南名胜,膳宿旅费皆由建设厅负担,公路局派员沿路陪伴。
第四展区 度假胜地
随着旅游机构的兴起与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涌向海滨与山地等度假胜地,以期暂时逃离盛夏的酷热与都市生活的喧嚣。莫干山的翠竹别墅、普陀的海天佛国、庐山的书院古寺、黄山的奇松怪石,都成为了隐藏在山水之间的避暑天堂。这些地方不仅拥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还有完善的娱乐设施与基础设施,成为兼具自然与现代的理想空间。
中国旅行社在莫干山、牯岭、青岛等避暑地
设立夏令办事处
《旅行杂志》1932年第6卷第7期&
《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7期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佛礼甲探访莫干山,并将自己在当地的见闻刊载于外国报刊,由此莫干山声名鹊起。1898年,外国人成立“莫干山避暑会”,陆续兴建了礼拜堂、网球场、游泳池等公共设施,逐渐将其发展为避暑度假地。此后一段时间,莫干山陷入长期的主权之争。为吸引游客,沪杭铁路局推出涵盖火车、轮船与轿子服务的“联程票”,鼓励中国游客将杭州西湖与莫干山结合游览。铁路部门还从德国手中购得莫干山旅馆,并将其更名为“铁路旅馆”。直至1928年,中国政府禁止西方人在此购置房产,正式收回莫干山主权。
与莫干山发展相似的还有庐山,这两处,与鸡公山、北戴河一起,在1919年发布的《避暑地管理章程》中被中国官方称为避暑地。
莫干山游泳池&莫干山山脊
《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912年第43卷第3期
逃夏者之天国:庐山避暑生活素描
张印泉摄 《良友》1936年第118期30页
普陀山是东南沿海的著名佛教圣地,隶属浙江定海县,被目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每年香会期间,数以万计的香客与游人从上海、宁波、福建等地乘船而至,虔诚地三步一拜,沿山而行。普陀山峦起伏,靠近海岸,早年便吸引众多外国人乘船渡海来此避暑,因而一度被称为“中国的瑞士”。后来,随着上海至普陀客轮班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礼佛、观光与休闲,普陀也由此成为江浙沪地区重要的避暑度假胜地。
柯达游记:普陀
《柯达杂志》1932年第3卷第8期7-9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黄山的公路正式建成,这座传奇山脉逐渐跻身热门旅游地之列。1933年杭徽公路通车后,海上名家如张善孖、张大千、郎静山、黄宾虹、钱瘦铁等应官方邀请,纷纷前往黄山进行艺术创作。张大千1934年所作《黄山云海图》通过《良友》画报传播,奠定黄山“天下第一奇山”的文化形象。奇峰、绝壁、飞瀑与“云海”等自然奇观,通过国画、摄影和游记的大量传播,逐渐成为游人心中黄山的标志性景观。至1935年,中国旅行社首次推出“黄山春游团”服务,之后更与江南铁路公司合作开通南京至黄山的旅游专列,反响极为热烈。
黄山一瞥
《良友》1934年第90期10页
黄山松景
《良友》1934年第91期10页
第五展区 海上游屐
最后一个展区聚焦近代上海。极度繁华的南京路,聚集四大百货公司,耸立着不同样式的高楼大厦;文化之街福州路,汇聚大量的报馆、书局和旅馆;娱乐化的北四川路,影院星罗、舞厅毗连。除此之外,城隍庙的民俗活动,龙华的古寺与宝塔,以及传统的江南园林,为现代化的都市增添了传统的韵味。纷至沓来的游客中,既有久居上海的“上海通”,亦有因工作、求学或考察而暂居的旅人,更不乏慕名远道而来的观光客。
上海的影戏院
《良友》1931年第62期33-34页
城隍庙的写生
《现象》1935年第12期19页
上海图书馆藏半淞园龙舟老照片
上海公共交通日趋完善,轮渡、公共汽车、火车及私人汽车的发展,也激发人们对郊野与乡村生活的向往。自20世纪20年代起,上海逐渐兴起一股郊游热潮,并于三四十年代达到顶峰。当时受欢迎的郊游目的地多分布于上海的东北、西北及西南郊区,诸如南翔、吴淞、高桥、闵行、松江等地,成为城市居民暂避喧嚣、寻觅自然之趣的理想场所。人们走出城市,骑着自行车到郊外漫游,乘坐轮渡在夏夜纳凉,又或者沿着河岸徒步旅行,纾解城市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压力。
到高桥去
《摄影画报》1933年第9卷第26期16页
《上海乡村漫步》
(Shanghai Country Walks)
威尔金森(E.S.Wilkinson)著
1932年北华捷报出版
旅行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文化经验的交流与共同意识的建构。近代以来,频繁的人员流动与旅游往来,为长三角一体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与社会基础。
本次展览正是希望通过历史文献的挖掘与展示,唤起公众对区域共同历史的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为当代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文化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