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布拉格老城的石板路闪着微光。伏尔塔瓦河畔的一家小咖啡馆里,十余名捷克青年与远道而来的清华学子围坐一隅,谈论成长的挑战与未来的憧憬。杯盏轻碰间,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心灵共鸣悄然生发。
支队成员在布拉格咖啡馆与当地大学生热烈交流。张佳敏摄
这一幕,是“丝路匠新”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实践支队今年七月在中欧调研中的生动缩影。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欧洲不仅实现了路网与贸易的互联互通,更绘就了共建共享的人文走廊。在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13名清华师生走进捷克与奥地利,以青年视角探寻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在中国与欧洲、工业与文明的交汇点上,架起了一座青春之桥。
制造出海:从“走出去”到“留下来”的本土化智慧
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中车株机欧洲研发中心,学生们看到的不仅是高铁模型,更是“走出去,更要留下来”的本土化智慧。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坚持“五本经营”——将“本地化”融入制造、采购、用工、服务和营销全流程,让中国高铁真正走进欧洲市场。展厅中陈列的龙舟赛、马拉松、春节庆典的照片,也展现出企业融入当地社区的努力。
中兴通讯奥地利分公司外籍员工与支队成员交流。蒋沛祺摄
而在中兴通讯奥地利分公司,同学们听到的故事同样令人振奋。作为在欧洲深耕二十余年的中国企业,中兴覆盖了八成欧洲国家,九成以上员工来自本地,形成了全天候的服务网络。“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可靠与信赖。”当地工程师的一句话,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已从“低价”转向“高质”,从单一产品延展到全方位服务。
支撑这种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不断走向本土化的,不只是稳步发展的核心技术,更是中企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员工加入中兴通讯的大家庭。他们形容中兴企业文化时用到的三个关键词是“Motivating(激励), collaboration(合作), responsive(响应迅速)”,而对企业经营和服务质量则给予“Fast delivery(交付快), flexibility(灵活), supportive(高支持)”的赞誉,这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制造“走出去”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信任与制度自信。
代际对话:从“先驱者”到“Z世代”的使命传承
维也纳的夏日午后,78 岁高龄的Harvey Dzodin博士在结束与清华师生的圆桌对谈后,执意陪大家步行前往下一个座谈地点。从记者联盟活动中心到天邻智库办公室的路只有几百米,他走得极为缓慢,却不忘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街边的历史建筑和中餐馆,后来又撑着扶手一步步登上老旧的长木梯。这位美国前总统顾问、ABC 电视台前副台长、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毕生投身于中西文明对话的第一线,在合影时紧握同学的手叮嘱道:“The world is yours(世界是你们的)!”
支队成员与天邻智库工作人员交流。蒋沛祺摄
这样的嘱托在旅程中不断回响。在奥地利天邻智库,首席执行官 Oliver Radtke(纪韶融)用一场特殊的欢迎仪式打动了所有人:他特意带领大家参观办公区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展,次日又邀请队员共进晚餐。而面对同学们对座谈精心布置的惊叹,他笑着说:“这并不隆重,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位曾在华留学的德国汉学家拿出自己的著作《中德跨文化活动与交流指南》——设计成菜谱形式,收录的却是两国跨文化交流的具体经验。书中有一整页用中德双语写道:“我们的世界相距得并不遥远,我们比想象的要离得更近。”
“你认为中国的大学生是如何想的呢?”这是纪韶融在聊天中提出的最频繁的问题,他十分关心支队同学对当今世界、社会时事的具象感受和看法。这让大家意识到,跨文化交流不仅是理念的对话,更是代际的接力:老一辈搭建了桥梁,中年人夯实了路基,而青年则应当成为桥上往来的行者,让这条路越走越宽。
文明互鉴:从“路演”到“对话”的民心相通
捷克布拉格市中心的一家商场,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顶洒下。清华学子带来的文化路演吸引了熙来攘往的人群驻足围观,琵琶悠扬、武术刚劲,现场不时响起掌声。表演间隙,一位三岁左右的捷克小女孩走到高过自己一头的琵琶前,好奇地伸出小手,支队同学将琵琶轻放在她膝头,清脆的音符随之响起。孩子们在书法体验台前排起长队,举着写有自己中文名字的宣纸,笑容灿烂。“这是我收到过最特别的礼物!”一位布拉格市民感慨道。此刻,文化不再是远方的符号,而成为日常生活中可亲可感的惊喜。
支队成员在捷克路演活动中教学琵琶。林源摄
夜幕降临的咖啡馆里,青年对话依旧热烈。伏尔塔瓦河畔,在中捷两国学子的交错围坐间,展开了一场跨文化的青年对话。从学业选择聊到人生规划,从日常兴趣谈到社会观察,青年热络交流之际,日新书院大一学生李金沅还逐桌分享了“中国制造”的故事,从制造业由廉价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历程,讲述“Made in China”转型升级背后的创新与奋斗。“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彼此的相似与不同,也更懂得了理解的价值。”他说。
这种双向的理解,也在维也纳和布拉格的街采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在关于中国制造的问答中,同学们收获了不同的声音:来自德国的老夫妇盛赞中国汽车“可靠耐用”,而年轻人却往往联想到衬衫、护手霜和手机壳。虽然不少欧洲人对中国制造仍停留在“日用品”的印象,但正是这些贴近生活的细节,让大家感受到交流的意义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润物无声。来自街头的真实回应,使调研不再停留在书本与课堂,而化为青年眼中鲜活生动的世界。
制造连接世界,青年承载未来。站在中欧建交 50 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一带一路”的意义早已超越路网联通,一条比制造与贸易的丝绸之路更坚韧的人文新纽带,正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编织成“清”春之桥,不断拓宽和延展,通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王一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传播2025级硕士研究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