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威海晚报】
在市博物馆追溯红色记忆,在市美术馆品读艺术匠心,在市群艺馆探寻非遗密码,在市海洋科技馆触摸“文旅+科技”融合脉动……9月23日,威海市多个文化场馆里迎来一批特殊客人——来自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文化交流团,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展品与展厅间,为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写下生动注脚。
据了解,此次“金色门源 自在威海”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由威海市新闻传媒中心、门源回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威海市援青干部管理组联合主办,威海晚报传媒、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馆承办。团队成员涵盖门源县文旅部门工作人员、文化馆骨干及非遗传承人。活动自9月22日启动,至27日结束,旨在通过在威海开展多场次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为门源文旅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9月23日的公共文化场馆观摩考察,成为代表团感受威海文旅魅力的重要窗口。走进市博物馆,“不忘来时路——威海革命人物手迹史料展”中,珍贵的革命文物、泛黄的手迹诉说着威海大地曾经的峥嵘岁月;馆藏民窑瓷器展里,古瓷的纹理承载着千年匠心。代表团成员不时驻足细观,轻声交流着历史文化传承的心得。毗邻的市美术馆内,馆藏作品展与当代艺术作品展交相辉映,笔墨丹青间的城市气韵让众人沉醉,大家纷纷举起相机,定格艺术与生活交融的灵动瞬间。
威海市博物馆
威海市美术馆
在市群艺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前,交流团成员更是放慢了脚步。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的精巧构造、蠓子虾酱制作技艺的民俗底蕴、胶东花饽饽习俗的鲜活创意……每一项非遗项目都让来自高原的客人们兴趣盎然。门源非遗传承人刘忠德一边观摩一边记录,他坦言:“威海非遗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令人深受启发,这为我们传承刺绣、秸秆画等技艺提供了新思路。”
威海市群艺馆
当日下午,在市海洋科技馆的参观则带来了别样震撼。从海洋生态展示到科技互动体验,代表团全面了解了威海“文旅+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成果,不少成员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场馆运营与产业融合的经验做法。一战华工纪念馆独特的设计理念,令人耳目一新。门源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各展馆的不同展示风格和运营理念,为门源县开发多元文旅路径提供了宝贵借鉴。
威海市海洋科技馆
一战华工纪念馆
自威海对口援建门源以来,这样的文化互访已成为常态。“每次来威海就像走亲戚一样亲切自然。”门源县文化馆负责人张玉全的话,道出了两地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门源文化交流团还将赴荣成等地观摩学习当地在民俗及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利用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并举行文旅推介和合作签约活动,展现门源多样的民族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鲁青同心,山海情深”的纽带更加坚实。
监制:段晓明
统筹:刘馨钰
编辑:张静怡
审读:张薷心
威海晚报记者 董传葆 文 姚 威 图 孙 维 视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