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时节,六合丝博园的百年银杏枝叶染上浅黄。走进景区的六合染房,靛蓝、藤黄等颜色的丝绸悬挂晾晒,风动布摇;陈列区里,花色各异的丝绸方巾、手腕包依次展示,每一样都是学生研学体验的成果。
今年,六合丝博园依托“百年六合”文化品牌,以“文旅+教育”为核心,打造集非遗体验、历史科普、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研学基地,推出印染技艺、缫丝流程等沉浸式课程,让古老丝绸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青少年心中。
日前,20多名学生在家长陪伴下,背着画夹、提着透明标本盒走进园区,开启一场丝绸主题研学之旅。研学首站设在“丝绸源点”雕塑前,老师张蓉以“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引入,指着身后的建筑群介绍:“眼前的研学基地,由百年前的六合丝厂改建而来。”
1912年,民主革命家张澜秉持“实业救国”理想创办丝厂。如今,这里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保存完整、仍在生产的缫丝业工业旧址,被誉为“丝绸活化石”,并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张蓉看向学生们:“这些历史,都是我们研学的第一堂‘文化课’。”
缫丝展示车间是研学的“实践第一站”。“大家看这枚蚕茧,圆润饱满,在阳光下像不像一颗珍珠?”工作人员王丽娜手持雪白蚕茧,将知识点融入实物讲解。灯光透过茧层,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投下细碎光斑。10岁的成都男孩踮起脚尖细看,突然惊呼:“老师!里面有小虫子在动!”稚嫩的声音让车间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王丽娜顺势揭秘:“这是蚕蛹,包裹它的蚕丝一根就能拉到1000米长,足够从这里一直牵到嘉陵江边!”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瞪大双眼,纷纷伸手触摸蚕丝,直观感受“天然纤维皇后”的细腻与坚韧。
车间外的老厂房区域,是研学的“历史课堂”。青砖灰瓦的墙面虽有些斑驳,却仍清晰可见“精工细作”等手写标语。张蓉指着标语与陈列的老设备,将历史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1941年,这里的蚕丝产量占四川丝业公司的五成,被誉为‘世界缫丝业大厂之最’;上世纪80年代,南充丝绸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是南充丝绸产业繁荣的见证,也是我们研学要读懂的‘产业密码’。”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有的还拿出画夹勾勒老厂房模样,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笔下鲜活的图景。
手工织绸体验区里,研学课程进入“动手实践环节”。12岁的焦孙羽墨坐在老式木织机前,小手紧紧握住梭子,在经纬线间小心穿梭。“织绸比玩手机难多了,但看着图案一点点‘长’出来,比通关游戏还爽!”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难掩兴奋地举起织了一半的方巾——上面歪扭的“六合”二字虽不完美,却是亲手创作的研学成果,满是童真与成就感。
在六合染房,丝绸传统织染技艺传承人李永春戴着蓝布袖套,现场演示板蓝根叶子的捣制流程。翠绿的叶子在石臼中反复捶打,渐渐渗出深绿色的汁液,孩子们轮流上阵,有的扶着石臼,有的挥动木槌,脸上沾了汁液也不在意。随后,李永春将汁液过滤成染液,把白色丝绸缓缓浸入其中。当原本素净的布料慢慢染上淡蓝色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呼,眼中满是惊喜。
为让研学更具探索性,景区还设计了“丝绸侦探”特色任务。听完“百年六合”的故事后,学生们需在园区内寻找百年缫丝工具、现代丝绸面料、非遗染制手帕三类“线索”,再根据提示拼出完整拼图。“既能记住学到的知识,又能自己找答案,特别有意思!”完成任务的学生拿着拼图,语气里满是自豪。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森介绍,区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持续擦亮“丝绸源点”品牌,推动“文旅+教育”融合发展。目前,景区改造升级了六合院、丝二厂俱乐部等10余处历史建筑,正加快建设嘉陵江博物馆,完善“六合染房”非遗研学基地配套,打造丝绸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
“我们不仅要让老厂房‘活’起来,更要让它成为传承丝绸文化的研学阵地。”林森表示,未来,景区还将通过建立“丝绸学院”,与丝绸产业园区形成“文产学研融合生态”,最终建成集丝绸行业头部企业、人才、品牌的“东方丝谷”,让六合丝博园的研学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吸引更多青少年成为丝绸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全媒体记者 杨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