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古镇,经历千百年风雨洗礼,一砖一瓦里都留下了岁月的沧桑,细细阅读古镇,竟然发现海安故事最多的地方不是海安镇城,也不是海安老街,甚至连东寺西寺也算不上,海安古镇故事最多的竟然是一座桥。
这座桥叫做牙桥,为明朝初年巡盐御史康丕扬所建。牙桥位于海安镇城东门泰宁门外的新河上,桥南边不远就是流淌了千百年的运盐河。
这运盐河为汉吴王刘濞所开,目的就是将东边沿海的上十场等十二场煮晒的海盐运到扬州,此河初为运盐通道,故称运盐河。运盐河一开,盐艘及各种货船可以从扬州茱萸湾向东直抵海陵仓。运盐河开凿以后,经过后来历朝历代的不断疏浚拓展,这条河向东不仅可以达海,还能往南经过焦港、洋港、鸡儿港等河道通往长江。
牙桥桥下的新河就与运盐河相连。这新河是串场河之极南端,通常被看作是串场河与运盐河的连接部分。新河从富安场向南,经贲家集,一路逶迤南下,在海安镇东接入运盐河。这条叫做新河的河道,可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史载是元末明初灶民义军首领大名鼎鼎的张士诚所开,当时张士诚据有富安盐场,为了彻底打通向南的运盐通道,就征集民工开凿了这条新河,最终达成了串场河与运盐河的连接,彻底打破了上下河隔绝的状况。
运盐河所在的上河,与串场河所在的下河,有巨大的水位差,上河水量丰沛时,要比下河高丈余。上下河接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河初开的时候,水流奔涌直下,下河船只无法上行,上河船只顺流下行,很容易倾覆。新河没有达成很好的漕运功能。只有在水势和缓时,新河上的船只才能顺利通航。于是,洪武年间,就有人牵头在新河南端的运盐河上造了一座闸,叫做青龙闸。后来又在官方主持下分别在贲家集、富安修建了两座闸,三座牐分别称为上闸、中闸、下闸,三闸都由官方设署管治,闸门根据水势分时开闭,有效控制了新河水位,保障了上下河的顺利通航。
然而,隔绝了千百年的上下河一旦被打通,总会有一些矛盾纠葛。青龙闸一开,上游的如皋坐不住了,先是以破坏风水为由要求关闭,后又以影响皋(如皋)通(通州)海(海门)漕运灌溉为由申请永久关闸。经过有关官员的勘察,最终闭闸建坝,在青龙闸原址建了一座坝,这座坝就是名字沿用至今仍在沿用的徐家坝。闭闸建坝,水路交通断绝了。漕运不通事小,毕竟还可以盘坝(从坝上翻运货物)解决。但新河沿线万千居民的灌溉,甚至饮水都成了大问题。
为了照顾下河百姓的生产生活及漕运需求,筑坝的时候留了一个涵。上河之水经由涵洞流向下游。过去闸门一开汹涌下泄的河水,成为涵洞约束后的涓涓细流。这样巨大的变化,新河一带的群众感受犹深。然而,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日子就在上下河的互相迁就里流淌,转眼间二百五十年过去了,人们已经来到了清嘉庆年间。当初筑就的河坝,因为靠近牙桥,而被叫做牙桥坝。
围绕牙桥坝,泰州、东台、如皋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