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的月色与国庆的红旗在齐鲁大地交相辉映,济宁的儒家礼乐、青岛的琴岛灯火、东营的黄河涛声、济南的泉水叮咚,共同勾勒出一幅“以文塑旅、以旅兴文”的生动图景。山东,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正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笔、全域为纸,在双节来临之际,将文旅资源的“富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矿”,书写着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跨越传奇。
山东文旅的底气,源于深植于血脉的文化根脉。从孔子故里的儒家圣地到黄河入海口的生态奇观,从泰山之巅的封禅文化到滨海之畔的渔家风情,山东从未将文化视作静态的“陈列品”,而是通过创新表达让其“活”在当下。济宁借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之势,将《论语》中的哲思融入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祭孔大典的庄重中感悟“仁礼”之道;东营以“四个一”主线串联黄河文化、非遗传承与生态景观,让黄河口的湿地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承载“母亲河”记忆的文化地标。
文化为核,让千年文脉成为文旅“活水源泉”。山东的文旅突围,始于对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准挖掘与活化表达。这种活化不是简单的文化陈列,而是让历史可感、传统可触——“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以16个单项赛为载体,在比拼“色香味形”的同时深挖地域文化,威海站活动拉动消费增幅明显,让美食成为文化传播的鲜活纽带。正如“好客山东”品牌的内涵升华,山东将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旅游体验,让儒家文化、黄河文明、滨海风情等资源禀赋成为可消费、可感知的文旅产品,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创新为翼,让特色IP打破文旅“传统边界”。如果说文化是山东文旅的根脉,创新便是其腾飞的翅膀。面对“金九银十”与双节叠加的消费契机,山东以三大特色IP突破传统文旅边界,构建起多维度消费新场景。“齐鲁1号”旅游列车颠覆了传统出行工具的定位,将非遗展示、地方戏曲、特色美食搬上列车,累计运送旅客35.3万人次,成为“移动的文旅体验馆”;“半岛1号”海上游船则破解了滨海资源“孤岛化”难题,串联40多处地标景区,以“船票+文旅”优惠拉动消费链条延伸,上座率远超传统航线。这种创新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了“IP引领、全域联动”的格局,从陆地到海洋,从静态观光到动态体验,让“好客山东”品牌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全域联动:让“全省一盘棋”释放产业“聚合效能”。山东文旅的高质量发展,更体现在“全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与政策保障中。从2024年构建“1+1+N”政策支持体系,到组织1.5万余场促消费活动,山东以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活力,全年接待游客9.1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超万亿。双节前夕,这种全域联动效应愈发凸显:济南的五大主题活动覆盖多领域,青岛的167项活动兼顾文旅商体,各地既保留地域特色又融入全省布局。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通过“旅游列车+海上游船”的海陆联动,配合新媒体矩阵传播与旅行商踩线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业态融合、优势互补”的聚合效应,让文旅产业从单一观光向综合消费升级,为假日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双节的钟声即将敲响,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已然开席。从文化根脉的传承活化,到创新IP的破圈出彩,再到全域联动的效能释放,山东用实践证明:文旅融合的深度,决定着产业发展的高度。当齐风鲁韵浸润在每一次旅行体验中,当创新活力激荡在每一个消费场景里,“好客山东”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续写以旅兴文的新篇章。(文/郭元鹏)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