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寿,这村、这志、这人
文/王小民
中国有49万个行政村、200万个自然村,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保留至今的古村落可谓凤毛麟角。在八百里秦川最东部的大荔沙苑,有一个叫阿寿的村庄,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于一身,历史、文化、遗产三者交相辉映,堪称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关中人文风情大观园。
阿寿古戏楼
(一)
阿寿,袭先秦古风,承汉唐雅韵,风韵悠长入诗画。阿,在古汉语中常作亲昵的词头;寿,寓指生命的长度。“阿寿”仅字面意思,已经充分表达出人们对于长寿和吉祥的期盼,希望生活幸福美满亘古恒久矣。千古君臣子民一个念想,西魏开国皇帝元宝炬宝座尚未坐稳,便毅然择洛河南、沙苑北福地建造“万寿殿”以祈护佑。隋唐雄主惊天伟业,惟有以“永寿宫”赐名方显风流本色。然寿命在天,帝王将相也有憾,百姓岂能皆如愿。不想那“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盛世好局,亦有天灾人祸、瘟疫肆虐、朝人暮鬼的人间炼狱。多亏了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孙思邈,云游至此开方散药,救命延寿无数,百姓无不敬重有加。自此,古槐园有了阿寿的千年名号,阿寿也有了万民欢腾的节日——二月二庙会。
阿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皆因了独特的地理地貌。洛河,大荔人的母亲河;沙苑,史册谓之软山。阿寿,居万古河山之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构建起一幅层次分明、壮丽秀美的立体画卷。战国魏将吴起守西河,以战车驰骋沙苑操练兵士,兵强马壮,强秦终不敢犯,此为“非遗”项目跑骡(汉)车之雏形。沙苑地广人稀、草木旺盛,汉建羊牧、唐设牧马监、宋置牧龙坊,元明小同州“皇家牧马地、西河米粮川”的腹地便在阿寿,因而唐代古驿道自然而然的穿村而过。君可见,日本遣唐使圆仁法师万里迢迢渡蒲津而来,“冯翊(今大荔)城西十里渡洛河,西行十里到安远村王店王家断中,因雨入村院宿……”(《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君可见,诗魔白居易沙苑白楼宴饮兴归,“潘驿桥南醉中别, 下邽村北醒时归 。”(《别杨同州后却寄》)官道上的阿寿见证了太多太多的传奇与辉煌。
与水为伴,沾灵气聚财气,阿寿的“四社八堡十六庙”应时应运而生。四社八堡繁荣发达、人丁兴旺,十六座庙宇香火鼎盛、有求必应,一时成为方圆百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彼时少科技重迷信,祈雨求福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像有着“傩戏”酬神本质的花苫鼓、像礼敬神灵的药王花馍、像祈愿福报的送灯送鹣……要说,阿寿真不简单,它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社火、剪纸、元宵节、乞巧节等几乎无所不包,仅一个“二月二庙会”文化集装箱,便容纳了面花、刺绣、花苫鼓、跑骡(汉)车等诸多艺术奇葩,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实为罕见,最起码放眼三秦大地无出其右者。
“非遗”——花苫鼓
(二)
近年来,聚光灯下的阿寿知名度、美誉度和人气指数愈来愈高,盛时修志成为必然。在大荔,近年来修志的村有三五个,但在荔西首镇羌白,《阿寿村志》数首家。阿寿修志历时也就两年多,且说村志不像县志、省志那么复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程序和海量的工作是插不得一点点斜的。好就好在《阿寿村志》的编纂有扎实的组织基础做保障,“党总支领导,村委会主持,专业编纂班子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工作体系之科学、之严谨、之完备叹为观止。作为担任过县志主编的人,我深知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良志。有别于以志书名义出版的资料汇编和个人文集,从专业角度考量,用“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来评价《阿寿村志》恰如其分!
《阿寿村志》共八篇、20多万字,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等原则,从建置地理、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人文生活等方面客观、准确、系统地全貌介绍了阿寿前世今生,蔚为一册在手、村事皆知的大百科全书。说其好,好就好在特色优长,专为乡村振兴、非遗文化设立篇章,不仅体现了编纂者的匠心独运,更使志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说其好,好就好在大胆尝试,融民间歌谣俚语、口头活资料于正文叙述,凸显温情亲切,可感可知可信,编纂者个性化的幕后付出值得赞赏;说其好,好就好在普遍性强,以事系人户户记载人人入志,反映文化传承自觉有序的同时,展现出阿寿繁荣发展的人本基础雄厚,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阿寿修志处在《大荔县志》第三轮编纂迟迟未启动的空窗期,遗憾固然有,但更多的是收获。首先,它填补了多处县志空白和不足。记县志之无、详县志之略,如沙苑风土人情、唐代驿道走向、土地开发利用等,记录更为基础、具体,从细微层面反映历史事实,对社会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贵的历史依据。其次,它对村情特色的挖掘和介绍极富生命力。村落是最基础最生态的文化地标,志中所述“非遗”项目、风物特产、礼仪民俗等,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难得的乡土读本、珍贵的历史遗产,称其“活态教科书”亦不为过。再次,它汇集的丰富史料是新时代县志编纂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年,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新型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要事多、变化快、影响大,其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脱困、新冠疫情防控等,作为弥足珍贵的见证写真类历史文献,对全局性志书极具参考利用价值。

“非遗”——面花
(三)
世间美好由人创造。精彩的《阿寿村志》,是阿寿人编写阿寿广大民众,奉献给所有关心关注关爱阿寿的人看的经典。这人写人、人传人、人念人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与倾情付出。初识编纂委员会的几位“五老级”成员,钦佩他们义务修志的爱乡情怀与奉献精神之余,略微有些体力精力不济以及是否能全身心投入方面的顾虑,毕竟都是六七十岁、家有地要种娃要管的爷爷辈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当一沓沓经过他们广泛深入群众收集,广征博采口碑资料和实物资料,夜以继日精心撰写的资料长编摆在面前的时候,时间之短、质量之佳令我汗颜,此时此际除了感叹就是敬佩。因为我多少知道他们一些情况:编委会主任王麦良兼任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双职,自身又有养牛合作社的经济实体要打理,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在修志的事上是随叫随到,决策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大力的支持和高质量的谋划促使修志事半功倍顺顺当当。主编王文义大哥是乡镇政府多年的“笔杆子”,爱学习,脑子清,统筹能力强,退而不休牵头修志,20多万字的电子版文稿连审带编加录入,可见用心、用情、用力之投入程度。编辑部的其他几位老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最可宝贵的是他们本身就是大事要事的知情者亲历者,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存在于他们的流传和记忆中,厚积薄发的沉淀,让编写成为一种信手拈来的洒脱享受。
阿寿村奓人多,自明清到现代,挂得上衔、够得上格、入得了志的,没有上千总在几百。令人赞佩的是,编者坚持以人为本,巧用人、事双关联的技术手法,最大可能地让普通老百姓成为叙述对象。都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到书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而村民参与率较高,编修工作体现出强烈的民纂性、群众性特色。纵观全志,阿寿人气质独特、个性鲜明、自信且从容的个性跃然纸上。男人多粗犷豪放,简直就是“生、冷、蹭、倔”关中汉子的代表;女人多心灵手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落落大方彰显贤良淑德。阿寿在外工作的人不少,好几个我还认识,有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的两弹一星功勋,有任职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艺术家,有默默无闻教坛耕耘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涉身新能源研究最前沿的青年才俊……他们,是阿寿的骄傲,是阿寿人追赶超越的对象。在家乡、建设家乡,更多的阿寿能人选择离土不离乡就地创业,开公司、办企业、建工坊,安置了劳动力,搞活了商品经济,增加了乡亲们的工资性收入,大家都是阿寿振兴的功臣,都是村志应该大书特书的人物。
经济繁荣、和谐幸福的阿寿,是内外合力、团结进步的必然成果。阿寿人有情有义不忘本,心中牢记每一位曾经为阿寿发展做出贡献的外乡人,拉电进村的石伯祥、争资引项的蔡根盛、捐资盖戏楼的李维娜……还有更多落户阿寿携手创业的企业家们。阿寿人以志书的形式为他们树碑立传,知恩图报、大气凛然,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乘着插上翅膀的村志名扬神州,足以聚上下左右人气、招东西南北财气,赢得更快更大更好发展。若如此,《阿寿村志》的编纂则善莫大焉!
谨以此文致敬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阿寿乡亲们。

“非遗”——跑骡(汉)车
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县羌白镇太丰村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地情专家库专家,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渭南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大荔县作家协会顾问、大荔县艺术摄影学会顾问。曾任职大荔县地方志、融媒体、宣传部、文联等宣传文化部门。编纂出版“大荔县志”系列、“美丽大荔”系列、“小民看大荔”系列人文丛书20部,计400余万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