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能做什么?如何能让桥下空间更好地为城市生活服务?9月2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市交通部门统筹市规委、市城管委、市园林绿化局、各区政府等多部门力量,从动态交通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重点路段景观提升等维度综合施策,持续推进桥下空间整治与组织优化。截至目前,全市234座桥下空间整治任务已全部提前完成,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
交通优化:“一桥一策”提高通行效率
下午2时,在西四环金沟河桥区南向南调头车道处,尽管还未到晚高峰,在5分钟左右时间内,就有十几辆车辆穿行。由于掉头车道与前方左转和直行车道相距30米左右,掉头车辆无需排队,通行顺畅。
金沟河桥区紧邻五棵松商圈,车辆从华熙LIVE、五棵松万达等商场出来,驶入西四环辅路时,向北均需经过金沟河桥,加之与四环主路驶出的车辆叠加交织,形成交通瓶颈路段。“长期以来,受五棵松体育馆演唱会和比赛时车流量大影响,桥下掉头车道效率非常低。此次改造增设小汽车提前掉头车道实现‘双掉头’功能,有效降低了左转车辆对掉头车辆的干扰。”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综合治理科副科长殷浩介绍,改造后经观测,南向南掉头车道排队长度大幅缩短,高峰时排队从此前的300米减少至80米左右。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腾退桥下空间后,交通部门优先强化城市道路桥下空间交通服务能力。针对交通流量大的桥区,利用增设车道、优化掉头功能等方式,改善出行环境,提升通行效率。目前已完成联想桥、金沟河桥、万丰桥、西苑北桥、莲芳桥5座桥下空间动态交通组织优化。下一步,市交通部门还将推进国贸桥、方庄桥等桥梁的动态交通组织优化,持续改善区域出行环境。
功能优化:挖潜停车资源便民利民
优先解决动态交通问题,然后着力破解静态交通问题,是近年来北京桥下空间利用的基本思路,而开辟桥下停车场已成为北京桥下空间利用最常见的做法。
通州区北苑高架桥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成效显著。此次改造新增170余个公共停车位,有效缓解了万达广场周边停车难题。在功能优化上,全面引入智慧停车系统实现无感支付与车位引导,并完善监控、照明、交通标线及无障碍设施,切实提升了便民性与安全性。
景观优化:见缝插绿扮靓城市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满足交通功能后,北京结合“花园城市”建设,巧妙利用桥下空间,实施见缝插绿、立体绿化,营造近人尺度绿色空间,提升景观环境水平,塑造沿路风景线。
海淀区紧扣建设目标,编制专项工作方案,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提升桥下空间景观品质。其中,轨道交通五道口站至上地站站区的改造成为典范。施工方通过腾退原环卫站点、拆除桥下用房,释放1.3万平方米空间用于景观绿化,并纳入京张遗址公园二期项目的整体绿化范围。园内特别保留并展示了京张铁路特色的铁轨,让游客直观感受百年铁路的工业质感与历史厚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