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两点一线的都市打工人,都盼着趁周末去户外恢复精神。
这几年流行的露营、溯溪、越野跑,无论形式怎么变,方向上都在靠近山林。
今年,众多户外玩法中,主打捡板栗、摘蘑菇的“进山打野”意外蹿红。
不同于去年的“城市捡秋”,今年的“打野”更有普世属性。
它的门槛并不高:可以两人约会也欢迎一人独行,踩双舒服的鞋,拎个小篮子走入山林。
在社交媒体搜索“打野”,就会弹出大量相关内容。
“北京周边采蘑菇攻略”“菌子地图”之类的帖子讨论火热。
采蘑菇地点成了一种“藏宝图”般的存在,打野小组、捡菌子领队也随之出现。
当钢筋水泥把人困太久,山里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呼唤我们:来吧,进山透透气。
都市打工人、户外爱好者,甚至带着捕虫网的小学生,都能在“打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进山打野”已经快速进化成一种集爬山、遛娃、遛狗、采摘为一体的热门休闲活动。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人们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冲进山林大干一场。
城市里,连日的雨水只能带来烦闷心情和湿漉漉的通勤体验。
但在雨水丰沛的山中,就是另一种样貌。
周末清晨在北京近郊任意山林里,都可能随机遇见来“打野”的年轻人。
大家三五成群,拿着小铲子和袋子俯身找蘑菇。
上周刚参加了采菌团的小天告诉我们:“北京今年多雨水,经常能见到树干上长出蘑菇,就连雨后的小区绿化带都忍不住想翻翻,看有没有菌子冒头。”
她的第一次采菌之旅并不顺利,两个小时的探索只看到一两个蘑菇,还都是不能食用的品种。
在她看来,打野的最大吸引力之一是门槛不高,不需要昂贵装备,只要注意防蚊虫。
而“打野”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在于那种无计划的随机性:一路走一路认植物、看虫子,收获到的都是意外之喜。
在进山捡菌子热潮的另一面,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很多科普博主开始担心大量“采摘团”的涌入,热门山头被“扫荡”式采蘑菇,可能引发生态失衡。
部分游客就是为了体验一把“丰收”,采摘、拍照、随手乱扔。
一些采菌游客连周边的菌丝都刨了,次年就会长不出新蘑菇。
此外,社交媒体上各种打野地图的分享,也很容易从分享攻略到盲目跟风。
过度打野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大家好像很难接受空手而归,当地的村民树上的栗子没成熟板栗就被打下来,田间放倒还没来得及收的玉米被游客拿走。
同时还伴随着如误食有毒菌类、迷路、野生动物的安全隐患。
小野是一位长期带队的“打野领队”,据他介绍:“今年开始,进山采菌子的人明显增加,自己也会带队时提醒大家不要过度采摘。”
他认为:“合理获取野外资源是有规可循的,比如禁渔期和对捕鱼网眼的大小,植物也会设立自然保护区,并对物种设定保护等级。”
据他介绍:“目前京郊采蘑菇大部分都是个人承包或是村集体土地,板栗树林和松树林都是人工种植的,有人除草,打药,维护,算是林地。”
“采摘理念需要长期的引导,目前只能尽量少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在旅途中教大家认识蘑菇、了解生态 。”
“我希望大家能找到蘑菇,但更希望大家能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采摘。”
城市生活讲究高效、便捷,但在城市的反面,大家就想去山里找“野”。
大家进山寻找的不只蘑菇,也是一种不确定的未知性。
而打野的魅力之一就是:目的明确,结果未知。
它像一场寻宝,又是一种疗愈。
进山采蘑菇这件事也具有情绪价值。
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和乡村生活有关。
超市售卖的菌菇文案诱人,恨不得带着树桩,但自己采摘的才有一种独特的清香。
自己找、自己采摘,也能抵消超市标准化商品的厌倦。
可以参考前几年流行的“菜园承包”,本质都是类似的情感补偿。
我们联系到菌类科普博主@曳尾菌,她向我们补充了蘑菇的生态意义。
在她看来,蘑菇是森林循环的关键环节,过度采摘可能破坏繁殖。
她呼吁,真正的“打野”不是收割,也可以是观察。
打野也许存在另一种答案:不以收获论成败。
参与者能否接受自己空手而归,你是否愿意为了拍照破坏生态环境。
“一场空手而归的山行,也可以是最好的打野之旅。”
对于菌子,领队和博主都持一些相似的观点,他们不约而同提到:
“轻采”和“无痕”是打野应该倡导的,呼吁大家带走垃圾,适度采摘留下观察。
真正的乐趣,不在于带回多少食材,而在于你是否能接受“一无所获”。
是否能允许山林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大家大费周章走进山里所寻找的,不该只有“满载而归”的满足,也可以是一段空手而归的自由。
一起聊聊️
撰文:杨一凡
校对:卢茜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