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十二盘坡
图为互助土族自治县轮子秋表演
这里,是祁连山怀抱中的瑰宝,是湟水河滋养的沃土;
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片被誉为“彩虹故乡”的神奇之地。
七彩袖舞绚烂,青稞酒香悠远,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化的城乡风貌在此水乳交融,绘就了一幅宜业宜居、文旅共兴的壮丽画卷。
一针一线绣山河:非遗活化赋新彩
“瞧,这七彩花袖上的每一道颜色,都是我们土族阿姑用盘绣手艺一点点‘盘’出来的。”在互助县丹麻镇的非遗工坊里,省级刺绣传承人李卓玛什姐手指翻飞,彩线穿梭间,一朵太阳花图案渐次绽放。
而李卓玛什姐身边围着十几位年轻学徒,有人举着手机直播刺绣过程,有人对照新设计的文创图样讨论配色——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在此无缝衔接。
互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不沉睡在博物馆。每年端午,互助县五十镇的山谷里就会响起千百人共唱的“花儿”,歌声高亢苍劲,与轮子秋旋转时的呼啸声交织;每逢安召节,男女老少围成圈,踏地为节,衣袖飞扬如彩虹流转。更令人动容的是,在互助县威远镇小学的课后社团里,孩子们一边哼唱祖辈传下的曲调,一边在绣片上描画心中的彩虹故乡。
为推动非遗走进现代消费场景,互助建成16个非遗工坊、3个乡村文创基地,并创新推出“非遗授权”模式。土族盘绣变身手包、胸针、车挂等文创潮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去年,一款与知名设计师合作的盘绣元素丝巾,甚至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T台。
非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触摸、可穿戴、可带走的“河湟信物”。据统计,互助县非遗产品年产值已突破亿元,直接带动近5000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一杯一盏酿古今:产业融合启新章
“青稞熟了,酒香醒了!”
秋日清晨,位于互助县威远镇的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蒸汽氤氲。酿酒师傅一铲铲翻动润湿的青稞,古老的“清蒸清烧”工艺在他们的手中重复了30多年。而车间的另一端,自动化灌装线正将琥珀色的原浆酒注入印有土族花纹的玻璃瓶——传统与现代,在这酒香中达成默契。
作为河湟流域特色产业的标杆,互助以青稞酒为核心,精心构建“种植—酿造—文旅—康养”全产业链蓝图。全县稳定种植青稞上万亩,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围绕天佑德酒业龙头,形成了涵盖瓶盖、包装、物流的配套产业集群。更引人注目的是工业旅游的兴起:天佑德国家4A级工业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从一粒青稞到一滴美酒的奇妙旅程。周边,10余家各具特色的酒庄民宿应运而生,提供品酒、定制、民宿餐饮一站式服务。
酒,不仅是商品,更是河湟农耕文明的液态符号。互助深入挖掘青稞酒的文化内涵,建设了青稞酒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千年酿酒史;每年举办青稞酒文化节,开展封坛大典、品酒大赛、学术论坛等系列活动。
一山一水绘诗意:全域旅游聚人气
登上互助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观景台,眼前景象令人屏息:林海涌浪,云杉直插蓝天,十二盘公路如银色缎带缠绕山间,其险峻奇绝的造型本身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在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生态景区内,游客正沿着蜿蜒的木栈道探访高原峡谷的幽深,偶有矫健的岩羊从峭壁一跃而过,引来阵阵惊叹。
而在国家5A级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文化体验更为深邃。土族阿姑阿吾们身着盛装,在安召广场跳起豪迈的祈福舞蹈,歌声嘹亮;古老的庄廓院内,老人用淳朴的土语讲述着祖先迁徙的神话传说,孩子们睁大了眼睛;每天数场的土族婚礼展演中,宾客共饮“三道酒”、共品“炕锅羊肉”,全程参与感让游客仿佛成了真正的土族贵客。
“这里没有围墙,每一步都是活着的民俗。”来自甘肃的游客李女士感叹道,“尤其是孩子们,能亲手尝试刺绣,学跳安召舞,这种体验比任何书本都生动。”
近年来,卓扎滩原生态民俗村、油嘴湾花海农庄、纳顿庄园等新业态蓬勃生长,形成了“春赏杜鹃夏避暑、秋酿美酒冬滑雪”的全季旅游链条。冬季,利用高海拔气候优势打造的滑雪场吸引了大量冰雪爱好者;夏季,高原凉爽的气候成为避暑胜地。
据统计,互助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4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三成以上——河湟谷地的“绿色红利”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共富成果。文旅产业直接、间接带动就业约3万人,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开民宿、办农家乐、做导游。
一村一户展新貌:乡村振兴谱新篇
走进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白墙青瓦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沿村道延伸。村民盛山云正在自家新改造的“土族风情民宿”里忙碌,“去年政府帮我们改造了民居,现在一年光旅游收入就有七八万。”他指着墙上的二维码自豪地说,“扫这个码就能了解我们土族的待客礼仪。”
在互助县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上,一个个特色村落如珍珠般串联,闪耀着差异化发展的光芒。五峰镇的手工千层底布鞋秀气精致,通过合作社模式,年产布鞋超万双,成为妇女增收的重要渠道;台子乡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里,无土栽培的西兰花、樱桃番茄长势喜人,直供西宁、兰州的大型超市;松多藏族乡的藏香猪养殖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五个村共同致富,藏香猪腊肉、香肠成了线上热销品。
通过“一村一品”的精准施策,互助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不断提升。同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有行政村都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为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同心共筑幸福路:百姓生活结硕果
互助县是一个以土、汉、藏、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在威远镇凉州营村吐谷浑广场上,经常能看到不同民族的群众一起跳锅庄、唱“花儿”,其乐融融。
“我们村有土族、汉族、藏族,以前过节各过各的,现在谁家有喜事,大家都去帮忙,像一家人一样。”藏族村民才让扎西笑着说。这种水乳交融的和谐景象,是互助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缩影。
教育是凝聚共识的基石。在互助县民族中学,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在同一片操场运动,共同成长。全县中小学普遍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现在看病方便多了,镇上的卫生院条件很好,还有县医院的医生下来坐诊。”在东山乡卫生院,前来就诊的村民这样说。互助县构建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域医共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条条硬化路通村到户,一座座安全饮水工程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稳定的电力供应和高速宽带网络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民生实事的扎实推进,让彩虹故乡的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湟水河面泛起金晖,祁连雪峰映照霞光。在互助,你能触摸到土族阿姑绣针下的温度,品尝到青稞酒里的四季轮回,听见“花儿”吟唱中跨越千年的情感。
这片河湟福地,正以彩虹为桥,连接过去与未来,邀请世界共赴一场山河与人文交织的壮美之约。(全媒体记者 赵新秋 祁鑫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