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鲁木齐向西行驶650多公里,穿越天山北麓的戈壁与绿洲,抵达这座边境小城时,已是傍晚。夕阳将国门染成金色,远处哈萨克斯坦的群山轮廓分明,如同一幅油画。
这里是霍尔果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小城,也是中国向西开放最前沿的重要口岸。人们和各种货物以此为窗口,涌向中亚腹地乃至更远的欧洲市场。
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门口,人流、车流、物流与各种语言交汇碰撞,让我在这座内陆城市,听见了时代大潮的激荡。
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内,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游客穿过连接通道进入中国境内购物(2024年4月19日)。新华社记者陈朔摄
跨越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中哈两国开放交流的生动缩影。
站在中心内的连接通道上,脚下的一条线,红色的一边是中国,蓝色的那边就是哈萨克斯坦。两国公民可免签出入,游客、商人、车辆自由通行。这条短短的通道,每日见证上万次跨越。
像所有到访者一样,我跨过线,跃向空中,拍下一张照片。这条线看似寻常,却将两个国家连在了一起。
合作中心里最热闹的是免税城和购物中心。哈方一侧热销巧克力、糖果和烟酒,中方一侧陈列玩具、服饰、鞋帽和手工艺品。中国商户用俄语和哈萨克语招揽顾客,“这副加厚手套只卖20元,防水又保暖,哈萨克斯坦冬天天气冷,他们很喜欢。”一位老板介绍。
中方展厅停放着一排国产新能源汽车。一位哈萨克斯坦游客坐进车内,一边体验着中控屏幕上的各种功能,一边询问车辆的配置。
在不远处的公路口岸,数百辆国产新能源车正排着队等待接受查验,驶向中亚和欧洲。我在这里,认识了“摆渡人”这个新的职业群体。
他们驾驶中国生产的新车,从霍尔果斯出境,将车停到哈萨克斯坦境内指定位置,完成交付验收后,再乘跨国客运大巴返回国内。相较于传统笼车运输,通过“摆渡人”交付更灵活、更有效率、更低成本,提升了中国汽车的竞争力。他们每日往返两国,应对日益增长的中亚市场需求。
凌晨3点,这个7×24小时开放的口岸依旧灯火通明。“摆渡人”高云正在车上休息,等待查验放行。她给我展示了护照上密密麻麻的出入境查验章。从2023年开始从事“摆渡人”职业到现在,她已经用了4本护照。
得益于中哈免签政策,“自驾出口”通关模式成为可能。2024年,“摆渡人”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从业者总收入超9000万元。
“我这一脚油门,我们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就出国了,这是在为国家的贸易发展出一份力。”高云说。
这是12月25日拍摄的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准轨场。新华社发(王文杰摄)
时间
时间,在霍尔果斯具有特殊的意义。
口岸7×24小时通关,日夜不眠不休。大量的出入境人员和商品,让每分每秒都弥足珍贵。在采访海关、边检和口岸局的几天里,我听到最多的,是对时间的精准掌控。
“我们是用秒表丈量改革的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口岸管理局副局长张磊说。工作人员会手持秒表记录旅客通关时长,一旦超出预期,立即排查原因。指挥大厅实时监测每辆车通行时间,以量化效率,及时发现并疏通堵点。
“我们口岸涉及单位多,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共商解决方案。”张磊表示。
车辆通关也大幅提速。以往出境需办理多重手续,如今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通关。去年10月,霍尔果斯海关在公路口岸正式运行“自驾出口商品车快速通关模式”。“企业在单一窗口申报时就可以在线生成包含车辆各类信息的二维码,通关时即可享受‘一扫即过’。”霍尔果斯海关副关长陈鹏德介绍。
时间改变的不只是通关速度,还有霍尔果斯这座城市。
2012年4月,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2014年9月26日,霍尔果斯建市。这座拥有百年通商历史的口岸,焕发新生。
我在霍尔果斯国门景区附近遇到一位贩卖纪念品的老人,她是土生土长的霍尔果斯人。她回忆:“以前的霍尔果斯只是戈壁滩上的几间小屋,远不如现在繁华。”小时候曾在附近的农场放牧的她,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像竹子一样拔节生长。她指向远方的写字楼,“你看那边,曾经是茫茫戈壁滩。现在已经变成大城市,从没想到它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凌晨,市中心的友谊路热闹依旧,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游客在路边大排档品尝着新疆特色美食,酒吧、夜店闪烁着各种颜色的灯光。
采访后回到酒店,窗外隐约传来铁路口岸的一声汽笛。那声音划破这座不眠不休的城市,我忽然明白,霍尔果斯没有“夜晚”——它只是把白天折了个面,在时间里继续向前跑。
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准轨场。霍尔果斯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小城,也是中国向西开放最前沿的重要口岸。陈朔摄
弄潮儿
“霍尔果斯的‘风’大着呢,你只要站对了位置,即使再笨,也能飞起来。”说这话的是来自青岛的张天。
去年春天,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霍尔果斯市政务服务中心。她坐在窗口前办理税务手续,手里攥着一张刚打印出来的营业执照,眼神有点茫然。
今年在霍尔果斯的一家汽车产业园采访时,我与张天再次偶遇。她办公桌上的电脑里,是密密麻麻的经她公司贸易出口的各类车辆信息。“我的公司现在有3个人,一个月能卖几百台车,主要出口到中亚五国。”她指着屏幕,“这一批新能源车,都是这几天计划发走的”。
我惊讶于她的公司一年来的迅速成长。她告诉我,口岸信息密集、客户资源丰富,产业链服务齐全,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沃土。
产业园负责人许恒欢刚接待完俄罗斯客户,带我参观了他的园区和在园区里孵化的十几家企业。许恒欢是江苏连云港人,2022年他带着全家从连霍高速的最东端搬到了最西端,并和朋友一起创办了这家汽车产业园。
“我不是来赚钱的,我是来赶潮的。”许恒欢说,“霍尔果斯是风口,也是窗口。你在这里,能第一时间知道中亚国家缺什么、要什么、政策怎么变”。
许恒欢介绍:“今年一季度园区贸易额已经突破了15亿元。我们还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设立了海外服务站,做好售后保障工作。”
他们只是霍尔果斯众多创业者的缩影。据霍尔果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不含兵团四师区块)已有经营主体6612户,其中企业4119户,个体工商户2493户。
产业园外,霍尔果斯城市的道路上车来车往。有人怀揣梦想而来,有人在口岸将来自中国的一件件货物、车辆运走;有人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有人已经把家安在了这里。
他们就像潮水里的浪花,在霍尔果斯发展的大潮中,从未停歇。它不只是这里的人流、车流、物流,更是那些普通人心里,被点燃的希望与勇气。
它说:去吧,去潮水里,在新疆,在霍尔果斯,成为下一个弄潮儿。(陈朔)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