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峰会前夕,海河两岸217栋建筑、14座桥梁在灯光装点下焕新亮相,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城市夜景长卷。“海河之夜”灯光秀也在峰会期间频频“出圈”,成为展现东道主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
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离不开一家来自佛山顺德伦教街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银河兰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河兰晶”)。该公司以光为媒介,以技术为笔墨,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空,更以光影艺术呼应着“上海精神”的开放与共融。
上合峰会期间,天津海河灯光秀点亮城市夜空,银河兰晶是这场“灯光秀”的主力供应商。 受访者 供图
银河兰晶的发展轨迹,远不止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故事,更是观察伦教整体产业生态的一扇窗口。在伦教这片致力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人文经济”协同发展的热土上,正快速崛起一个以精工智能、宏伙控股、银星智能智造、艾凯电器等为代表的企业集群,展现出强大的群体竞争力。
它们的崛起,背后是伦教街道以人文经济学为底层逻辑所构建的新型政企关系与产业生态: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动文化、美学等软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从国家级项目到新兴产业布局,“光耀”顺德制造
作为城市夜景的“点睛之笔”,天津海河景观照明项目对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不仅需要整体“敞亮”,更需细节“精美”。为此,银河兰晶选用了其自主研发的智慧“映月”系列产品,该系列具备高亮度、低衰减与强耐候性等优势,精准契合河岸、桥梁等复杂照明场景的需求。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银河兰晶展现出高效的供应链协同与项目执行力。从需求对接到量产交付,企业携手LED供应商团队,以“两周内完成近1000万颗LED”的节奏全程跟进生产、质检与物流环节,确保每一颗产品“零瑕疵”交付现场。
作为国内景观照明领域兼具技术实力与人文审美的头部企业,银河兰晶不仅是国家博物馆、国家展陈馆照明标准的参编单位、北京2022年冬奥会指定供应商,更先后助力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国家重大活动的光环境营造,持续以光影赋能城市夜经济与新消费场景。
在服务国家级项目的同时,银河兰晶也深度参与顺德本地多项重点工程,包括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顺德大桥、德胜体育中心、三龙湾夜游等项目,展现出扎实的技术积累与深厚的本地融合能力。
银河兰晶也深度参与顺德德胜体育中心等重大场馆的夜景亮化工程。 受访企业供图
每一束光的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精细调试与严谨校准,也折射出企业从“制造”向“智造”的持续迈进。银河兰晶通过搭建自主光学系统与“银河芯智慧云控平台”,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
面对照明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银河兰晶积极拓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智慧家居与新能源充电等新兴领域。近日,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一行调研银河兰晶,考察了企业动态光影互动装置、智能交互屏幕及汽车充电设备等产品,并听取了企业在区域文化输出与文旅推广方面的典型案例。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中)到银河兰晶调研。伦宣供图
陈新文鼓励企业继续推进产品功能创新,探索将智能灯光技术与睡眠健康需求相结合,开拓“光健康”新赛道;同时加强辖区内企业合作,促进产品互采与资源共享,构建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打造“不像工厂的工厂”,重新定义现代制造空间
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什么样的工厂才是好工厂?精工智能创始人宋军华给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答案:“不像工厂的工厂就是好工厂。”
自2017年成立以来,精工智能以跨界的思维、系统化的方法,专注于智能工厂规划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其独创的“精益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四化融合模式,已成为众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优选合作伙伴。
精工智能的诞生源于丁佰胜及宋军华两位创始人的专业背景与产业经验的结合,前者深耕IE(工业工程)领域,曾任职于知名制造企业,后者则具备软件工程与IT技术背景。“IE+IT”的跨界组合,使其既不是传统的咨询公司,也不是单一的软件或自动化设备商,而是一家提供智能制造系统化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企业。
精工智能业务涵盖四大板块:咨询、工厂规划、软件系统以及智能装备与物流解决方案。其中,智能工厂规划作为核心业务,占据了营业额的一半以上,累计八年已完成800个新工厂项目。
精工智能总部大楼办公区域,绿植、打卡小景让人眼前一亮。朱德文摄
在宋军华看来,现代工厂必须以人为中心,尤其要应对90后、00后新一代劳动力对工作环境的新要求。“没有车位不来上班、没有空调不来上班、没有一杯奶茶都不来上班”,这句略带调侃的话,反映出了年轻员工对工作体验的高度期待。因此,精工智能提出“吃好、住好、环境好”的“三好”理念,并将其融入工厂设计与规划中。
员工在花园式工厂内办公。朱德文摄
为验证自身理念,精工智能在伦教数智产业园投资1.2亿元自建总部大楼,打造了一个集展示、体验、实训、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该建筑打破传统工厂模式,没有围墙,融合产城人文“三生融合”的新理念。
精工智能总部楼顶,“打造以人为本的花园式绿色工厂”标语很是醒目。朱德文摄
精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其深厚的方法论积累和项目经验上。通过海尔、小熊电器、小米生态链企业等多个项目的实践,提炼出“九大步87小步”的智能工厂建设方法论。该方法强调“先工艺后建筑”,从根本上避免传统设计院仅侧重建筑结构而忽略产业特性的弊端。
更好的办公与营商环境,为制造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保障。欧阳少伟摄
从精准滴灌到共建共享,人文环境成招商“软实力”
如果说企业内在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硬实力”,那么伦教着力营造的,便是一种更具吸引力的“软环境”。这种软环境的魅力,正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生动展现。
汇贤美岸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破墙透绿”“认领一段、建设一段、管理一段”的模式,政府引导企业共同参与岸线改造,将封闭的工业区岸线变为开放共享的绿美空间。目前,项目已建成绿美面积近4万平方米,惠及约1.2万名企业员工,企业招工率从40%提升至60%。环境改善直接带来了人才与企业的集聚。
这种对人文环境的追求,也内化于企业的自我革新中。 在宏伙控股总部大楼内,便潜藏着一座向员工开放的美术馆。其副总经理李凌飞表示,此举旨在将美学融入产品思维,超越冷冰冰的制造逻辑。这种理念无形中推动企业从做产品向做文化、做价值跃升,恰与精工智能所倡导的“有温度有灵魂的工厂”不谋而合。
宏伙控股总部内设美术馆。朱德文摄
“温度”更深刻地体现在政府角色的转变上——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与“共建者”。9月15日,伦教街道企业服务中心的成立,构建了“一核心三支点”服务网络。这种支持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精准滴灌。无论是企业总部投建初期的“上门指导”,还是汇贤美岸项目中创新设立“绿美护绿”基金以形成可持续共建机制,都体现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服务中心建立了“企业吹哨、中心协调、单位报到、需求销号”的闭环机制,将“服务为先”“政企联动”的理念落到实处,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当智能制造注入人文温度,当政企关系夯实共享基石,当工业环境升华美学维度,这三股力量便汇聚成推动伦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洪流,奔涌向前,势不可挡。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除署名外,受访企业供图
【作者】 欧阳少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